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13日電 (李悅琴)“中華秋沙鴨,是中華秋沙鴨!”近日,成都觀鳥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等共同發起并實施的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在成都、德陽、眉山、綿陽等13個地市開展,由洪雅鳥類愛好者組成的普查隊深入青衣江沿線調查。

隆冬時節,洪雅平靜的青衣江上,一聲聲清脆的鳥鳴劃過天空,無數水鳥翩翩起舞,繪制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調查隊員站在青衣江畔一邊用望遠鏡觀測、用相機抓拍,一邊用筆紙記錄拍到的鳥類種類。
自2017年以來,開展了八輪成都平原越冬水鳥調查。調查對掌握四川盆地越冬水鳥種群組成、規模和分布現狀,保護候鳥及其遷飛通道有著重要意義。“本輪調查共選定78處調查區域,洪雅就是其中一處,調查范圍為青衣江三橋往牛角灣段。”參與調查的志愿者稱,青衣江有很多灘涂,水淺且水草豐美、蘆葦茂盛,十分有利于水鳥的隱蔽和夜宿。
“調查結果看,水鳥物種組成及種群數量總體保持穩定。”參與調查志愿者表示,洪雅湖泊河流非常適合候鳥留駐,希望大家一起維護濕地環境,為候鳥們提供更多更好棲息環境,讓更多候鳥在美麗青衣江邊棲息。

近年來,洪雅持續加大河湖環境治理,推進濕地修復保護,讓鳥類有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和更豐富的食物來源,一些珍稀鳥類已連續多年到洪雅越冬,充分顯示了洪雅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質量優越性。如今,藍天白云下,洪雅綠色底蘊正不斷厚植。
據了解,本次洪雅境內青衣江流域候鳥普查共記錄水鳥30類2000余只。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中華秋沙鴨,連續幾年都比較穩定,每年都有飛臨洪雅縣境內;二級保護鳥類如鳳頭鸊鵜、黑頸鸊鵜、羅紋鴨、赤麻鴨等種群也都很穩定來洪雅越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