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5日電 (侯濤)江陽區福音醫院院長錢萬永是瀘州市江陽區第十屆人大代表,他深耕基層醫療一線20多年,一直不遺余力以自己的方式激勵著、溫暖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面對家庭困難、手指先天畸形、急需手術的患兒,他不是直接資助,而是打下“愛心欠條”,先行為患兒提供無償手術,待患兒今后有能力時“償還費用”,實則以這種特殊的方式激勵患兒將來好好學習,健康成長,長大后用勤勞的雙手回報社會。
福音醫院創新評選了盡職家屬、模范家屬、孝心家屬、和諧家庭等,在眾多榜樣的帶動下,在良好氛圍的感染下,一個個照顧病患的家屬格外細心、耐心、用心,一幕幕感動的瞬間還被醫院拍下定格在照片里,這些意義特別的相框伴隨著患者出院時帶回家。
有患者真誠的表達謝意,他不收禮物禮金,只接收了患者提來自家種的那筐新鮮蔬菜。無數患者送來的一面面錦旗視如珍寶,被懸掛在醫院醒目處。
在錢萬永看來,穿上白大褂,救死扶傷是天職,和救人同樣重要的還有正心、扶志,帶動更多人向上向善,厚植大愛情懷。他一心做有溫度的“杏林使者”,努力讓每一次熱心的援手、雪中送炭的正能量,都給予別人生命溫暖、堅定的力量。
醫者仁心,他的為民情懷盡在“一冷一熱”間。一腔熱忱,一副熱心腸。作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的醫護人員,錢萬永不僅是醫術的精湛者,更是心靈的撫慰者,竭誠用雙手托起生命的希望,用愛心驅散病痛的陰霾。一對來自大涼山的年輕夫妻,飽經生活磨難。小伙因工傷下肢癱瘓,失去勞動能力。本是工傷,卻被老板惡意誹謗為騙保,新農合醫保報銷不了,又無法申請低保,一度成為幾不著邊的“邊緣戶”。偏遇一場大火毀掉了他們唯一的房子,讓生活雪上加霜。然而,因長期癱瘓,小伙骶尾部潰爛嚴重,急需醫治,沒有醫院愿意接收診治。這樣的困境讓小伙看到的天空一片灰暗。幾經輾轉,小伙來到福音醫院,錢萬永院長免費給他手術治療,寫下“愛心欠條”。在精心照顧下,小伙身體漸漸好轉,恢復到能趴在床上活動,終究全身不能直立。錢萬永院長認為除了擔負起治愈疾病的重任,更需要幫他尋找自我精神價值。看到他有些習字基礎,錢院長就積極鼓勵他練習書法,通過書寫勵志金句,以自身經歷分享影響更多的人,使大家從中汲取奮進力量,始終堅信“無論遭遇何種困難,只要心中有愛、有信念、有斗志,就能戰勝一切挑戰。”
“愛心欠條”溫暖人生路的故事還有很多。一張張“愛心欠條”如同一束束陽光照進患者的心田,照亮未來前行的路。錢萬永懷揣公益之心,積極參與各類公益活動,踴躍捐資捐物共渡難關,常年率領醫院職工帶上米、油等生活用品,走訪慰問選區20余戶特困群眾、孤寡老人、外賣小哥、環衛工人等群體,關愛抗戰老兵和山區貧困兒童……
杏林春暖令人動容,與“熱”相反的一面是錢萬永執著傳遞基層呼聲的“冷思考”。他有冷靜的頭腦、洞察世事敏銳的目光。忙完醫院一天的工作,夜深人靜時,他繼續挑燈夜戰。當前基層醫療衛生建設與發展有哪些“病癥”?醫得起、醫得好、醫德高怎樣實現?他在靜心思考,細細把脈,條分縷析,開出良方,打通堵點,充分發揮醫療界代表的專業優勢,積極建言獻策,破解難題。
他堅持做好調查研究,練好代表履職基本功,認真參與各種業務培訓和代表小組活動,常態化到選區走訪選民,用腳步丈量民情,下深水調研摸清實情,參與集中調研成都和樂山城市更新、古街建設,北城街道老年人事業及托老托育“一老一小”等,多方學習成功經驗,撰寫出一份份接地氣、高質量的建議。
在2022年前,瀘州市的醫保統籌以區縣為單位,且用“大病不出縣”的數據進行考核,將病人戶籍所在地自動設為首診地,病人跨區縣住院就診會被降低20%的報銷比例,雖然醫保部門允許參保群眾申請更改一次首診地,但需要本人親自到窗口辦理并提供繁多的證明材料,這不適應當前龐大的人員流動群體,特別是沒在戶籍地居住的患病老人,無論是回居住地就醫還是更改首診地,都很折騰。深知老百姓的痛點,錢萬永提筆寫下《關于網上備案更改居民首診地登記的建議》,建議江陽區醫療保障局協調統籌探索,更改醫保首診地,由跑窗口現場審批,改為網上或小程序上備案制,方便群眾辦事,為“智慧瀘州·零證明城市·只跑一次”的親民惠民活動落到實處打通最后一扇門。此建議在江陽區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提出,后以“代表聲音”的方式向上級反映予以采納,推進解決了跨區縣就醫降低報銷以及更改首診問題。
多年來,錢萬永所提的“金點子”植根人民沃土,源于扎實深入的調研,這些建議字里行間寫滿了真知灼見,更詮釋了錢萬永代表“百姓心聲就是自己履職所向”的擔當和情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