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19日電 (吳平華 楊翼如)四川省樂至縣坐落于成渝中軸線黃金分割點,是陳毅元帥故里,是川渝往來重縣,歷史底蘊悠久、人文民俗深厚。近年來,樂至縣深耕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牢抓“推進移風易俗”關鍵環節,探索舉措創新,聚焦群眾發力,圍繞民俗施策,干群同坐長板凳,歇腳共飲蓋碗茶,圍坐擺擺龍門陣,講好議好身邊事,移風易俗除陋習,倡樹文明新鄉風,一幅村美人和、鄉風文明的畫卷在樂至徐徐鋪開。

村頭院壩“嘮家常”百姓龍門陣“始興起”。趕集后、農閑時,倒扣幾個“背簍”,搬出幾根“條凳”,鄰里鄉親圍一圈,誰家院壩里、村口大樹下一落座,一場場生動的“村民議事會”便在茶余飯后拉開序幕……曾幾何時,這是樂至縣鄉野農村里最常見的畫面,誰家兒女要新婚,誰家白事需幫襯,村里的大事小事新鮮事,全都在“龍門陣”中擺出個七七八八,樂至縣龍門鎮在探尋倡樹鄉風文明中,善察風俗習慣,聚焦村民所需,巧用“諧音”梗,龍門鎮里大擺“龍門陣”,利用鎮村黨群服務陣地、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積極整合農家書屋、道德講堂、村史館等各類陣地,創新建立“百姓龍門陣”服務站,《村規民約》要修訂完善,遇事不吵不鬧集體商議,婚喪嫁娶要從簡從新,德者有得要學習典型……閑來無事坐一坐,家長里短說一說,你一言我一語,鄰里鄉親多和睦,移風易俗展新篇,“一約四會”在“百姓龍門陣”中生動運用,“喝茶、歇腳、嘮家常”成為醒目的標語,也化作移風易俗的生動實踐。

文明實踐“樹品牌”百姓龍門陣“齊綻放”。樂至縣深化龍門鎮“百姓龍門陣”的優秀經驗,由點到面全鋪開,將“百姓龍門陣”生動化用至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中,打造出理論課堂、文明講堂、文化禮堂、雛鷹學堂、百姓龍門陣“四堂一陣”陣地模式,打通文明風尚引領最后一公里,全縣建成“百姓龍門陣”移風易俗服務站點336個,探索“請進來、講出來、議出來、倡樹好”的服務模式,在輕松、溫馨的氛圍中嘮出群眾關心事、聊出群眾心里話,革除陳規陋習、定下文明新約,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20萬余份,“樂善至美·百姓龍門陣”擺到群眾身邊,“樂育鄉風·百姓龍門陣”倡樹文明新風,成功走出了一條宣傳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講出文明、約出文明、倡樹文明的移風易俗之路。
喜聞樂見“接地氣”百姓龍門陣“樂參與”。“各位父老鄉親好,竹板一響聽我講,文明實踐春風吹,移風易俗破陳規……”東山鎮方廣村“百姓龍門陣”中,第一書記結合村情實際,將婚喪嫁娶、高價彩禮等移風易俗宣傳內容精心整理,編制成順口溜,以“快板說唱”形式唱給村民鄉親。
陣地“源來興起”于群眾習慣,活動自然也“大接地氣”,樂至縣充分調動黨員干部、鄉賢能人、道德模范、民間曲藝人才等社會資源,成立“喜事新辦”“文明餐飲”等各類“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隊伍,開展“革除陋習倡新風院壩會里說文明”等移風易俗主題活動3000余場次,惠及村民群眾20萬余人次,沒事“龍門陣”里坐一坐,有事“龍門陣”里擺一擺,成為樂至鄉村“新浪潮”。
通過龍門陣,積極挖掘、收集群眾喜聞樂見的“草根文化”,培養“百姓名嘴”,打磨創作快板《移風易俗唱新歌》、方言朗誦《厚葬薄養要不得》等群眾性文藝作品,制定《樂至鄉風文明十條》等新約,并錄制音視頻、制作宣傳動畫,在“百姓龍門陣”服務點、村村通“大喇叭”、樂至融媒APP等線上線下各類平臺宣傳播放,響遍帥鄉田野鄉間,讓文明鄉風吹遍樂至每個村頭社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