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成立四周年之際,成都自貿試驗區曬出了自己的成績單。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3月31日從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成都區域獲悉,自2017年4月設立至2021年3月底,全域實現新增企業13.5萬余戶、新增注冊資本15109.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外貿”成此次成績單的關鍵詞。過去三年里,成都自貿試驗區新增外商投資企業1317戶、新增外資企業注冊資本1239.4億元,85%集中在高端服務業領域。此外,在助力“四川造”遠銷歐亞的過程中,本地貨源占比超70%,帶動成都2020年累計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7154.2億元。
目前,四川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主要業務覆蓋率已達100%,已對接國家標準版16類341項功能。而雙流國際機場開通33條通達五大洲的“客改貨”航線,穩定運營10條國際全貨機航線,并首次實現國際貨物跨航司跨貨站轉運。
另外,企業數的增長也衡量了自貿試驗區的營商環境。一個細節是,2020年,成都海關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降至51.73小時、0.59小時,較2017年分別壓縮53.93%、81.2%。而通過統籌研究制定《首批下放自貿試驗區協同改革先行區市級管理事項清單》,成都自貿試驗區還協調推動外籍醫師來華短期行醫許可、重疾、門特等專科認定資質審批等5項市級管理事項下放溫江協同改革先行區。
接下來,如何用好自貿試驗區的“試驗”功能進一步提升吸引力,是成都自貿試驗區的重要工作。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 實習生 李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