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成都理工大學西側的施工現場內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隨處可見工人繁忙的身影。
一座設計別致的大型建筑已現雛形:冷灰色為主色調的外立面施工基本完成,其表面錯落分布的鏤空元素就像一個個腳印。這個大型建筑就是總投資金額達9.7億元的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預計于今年8月向公眾開放,將成為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一座新的地標性文化場館。
“整個春節期間,建設團隊都沒有休假,一直在加班加點地搶工期。”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副館長潘東菁表示,為在規定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任務,該項目的所有參與團隊都在加班加點“搶工期”。
成都自然博物館由6座形狀各異、高低起伏的建筑構成。該建筑代表著成都平原周圍的雪山,試圖用山峰巖石的形態與蜿蜒參差的裂縫肌理表達出板塊的運動與地質的變遷,同時搭配水幕墻,以此來致敬蜀山。
這一匠心獨運的設計理念給施工方帶來不小的挑戰。為了表現錯落有致的蜀山造型,成都自然博物館6個不規則單體的屋面網架采用大跨度異型多折面結構,鋼結構工程的折面網架達到78米的最大寬度,需要焊接球網架分片共36片,總重760噸,展開面積9000余平方米。面對吊裝難度大、體量大、構件多、布置復雜等情況,200余名建設者連續作業60天,順利完成1500余噸屋面鋼結構地面預拼裝和吊裝。
走進成都自然博物館的內部,一條條玻璃長廊連接起6個部分,象征著蜿蜒盤旋的蜀道意境,引入水流等元素,以此體現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該博物館有5個常設展廳,分別為地質環境廳、礦產資源廳、恐龍世界廳、生命探源廳和繽紛生命廳,將匯聚地質、礦產等多個領域的重量級展品。合川馬門溪龍、隆昌鐵隕石、大竹重慶魚三件“鎮館之寶”也將陳列其中。
/行動/
打造通俗易懂的展出效果
2016年10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理工大學簽訂《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共建一流大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20年7月簽訂《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合作共建框架協議》。協議簽訂以來,雙方充分發揮在生態資源管理、科普規劃、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優勢,對標“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建設標準,使其成為面向社會公眾進行科普文化教育的重要公益場所和成都理工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科研教學的重要基地。
“從科普教育來講,成都自然博物館要做到讓全年齡段的人群都被其吸引并有所收獲。”潘東菁表示,在建設過程中,學校邀請多位校內外專家參與展陳文本編寫,不僅要讓展示內容符合科學邏輯,還致力于打造通俗易懂的展出效果,傳播自然科學知識,讓公眾了解自然。例如,地質環境廳主要探索四川盆地的形成,生命探源廳主要揭示原始地球、生命起源等。
該項目也將成為成都理工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同時將建立大學生地學研究基地和文化創意實習基地等,滿足地方建設對地學人才和綜合創新人才的需求,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記者了解到,成都自然博物館預計今年8月正式開館,將推動地學+人文+旅游的交叉融合發展,提升廣大民眾的自然科學文化素養,成為成都市生態旅游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