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記者從四川省科技廳獲悉,在眾多院士專家、相關部門領導見證下,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于當天上午正式揭牌。
力爭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當中國去年首次宣布“時間表”時,國際社會普遍給予贊譽。實現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亟需碳中和科技創新,為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提供科技支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據四川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就是落實黨中央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的舉措,同時瞄準四川省新興產業培育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需求,突破“碳減排”、“碳零排”、“碳負排”關鍵核心技術瓶頸,為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技術支撐。
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聯合了哪些力量?又將瞄準哪些研究方向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助力?四川又將怎樣通過科技創新助力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實現?
“碳減排”“碳零排”“碳負排”
技術創新中心布局三大研發方向
據了解,四川大學較早在碳中和技術領域布局。面向碳中和技術創新國家重大戰略需求,2019年,四川大學主動聯合國內相關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如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東方電氣集團公司、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四川省生態環境研究院、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西南交通大學等開始籌建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
2020年12月底,四川大學整合校內碳中和技術相關資源,建立“四川大學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2021年1月,四川省科技廳組織通過“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專家論證。
據了解,“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以碳中和產業前沿引領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為核心,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協同推進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打造創新資源集聚、組織運行開放、治理結構多元的綜合性產業技術創新平臺。
創新中心擬布局“碳減排”“碳零排”“碳負排”三大研發方向,著力突破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利用過程的“碳減排”變革性技術;加速推進非化石能源如有機廢棄物“碳-氫-氧”原材料體系轉化“碳-氫”能源化學品等可再生能源的“碳零排”顛覆性技術;以及加強推廣大氣CO2捕集、封存與利用產業“碳負排”創新性技術,到2024年,全面建成固定人員100人的綜合性、集成性、開放、共享的科技創新平臺,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
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將重點建設碳中和技術資源庫,以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科技任務建設為基礎,以人才團隊建設為助力,以產業園區建設為出口。重點建設科技基礎設施平臺和關鍵技術研發平臺,集聚碳中和技術領域的高端資源,建立以成渝雙城經濟圈為核心,輻射長江經濟帶,全國協同的碳中和技術研發平臺與研發團隊,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變革和能源結構轉型。
面向碳達峰、碳中和戰略
四川科技如何支撐?
面向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四川科技也有了支撐方案。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落實國家重大決策部署,四川正強化科創策源功能。
四川省作為清潔能源大省,基本形成以水電和天然氣為主體、新能源和化石能源清潔化利用為補充的多能互補格局。當前正加強相關脫碳、零碳、負排放技術發展的全局性部署,加快開展研發示范,加快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
具體技術方向如下——
聚焦“碳追蹤”“碳減排”“碳零排”“碳負排”等技術攻關方向并部署實施科技計劃,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及應用示范。
基于減碳技術優越的源頭減排效應,重點突破工業、建筑等領域轉型過程的技術改造和流程再造關鍵技術;突破交通活動水平的源頭降碳關鍵技術、支持純電動汽車、氫能汽車等交通清潔能源應用關鍵技術;突破廢棄物低能耗高值資源化處理關鍵技術與核心裝備;突破碲化鎘發電玻璃等綠色材料技術;開展農業甲烷、氧化亞氮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技術。
基于零碳技術的支撐作用,開展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新型發電技術;開展制氫、運氫、儲氫及氫利用技術;開展生物質、廢棄有機物轉化大宗能源化學品顛覆性技術;開展多能互補、分布式能源和智能電網技術。
基于負碳技術不可忽視的兜底作用,發揮森林、草原、濕地等的固碳作用;開展提升生態碳匯技術研究及示范,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開展生物質利用與CCUS結合技術(BECCS)等。
以“碳中和+”為導向,發展碳中和技術與人工智能、互聯網、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制造等技術深度融合集成;構建碳中和技術成群成鏈創新網絡;推動供給側改革、能源革命和產業升級。
建立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低碳轉型碳中和示范工程,構建重點區域碳中和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