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級新區調研行 新區之變
2020年2月,四川首個省級新區——宜賓三江新區獲批設立。
當年5月6日,第二個省級新區——成都東部新區正式掛牌。
……
短短一年內,四川連上“四新”,四大省級新區先后落子。
省級新區,是提高區域中心城市產業和人口承載能力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四川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一個新名詞、新產物。
一年時間,不算太長,但足以讓人觀察到一些新現象、新特征、新趨勢。在作答“省級新區”這一新命題的一年間,4個新區都發生了哪些新變化?又遇到了哪些新難題?最近,四川日報全媒體調研組用一個月時間,分別走訪了4個省級新區——宜賓三江新區、成都東部新區、南充臨江新區、綿陽科技城新區,近距離感受變化、聆聽心聲。今日起,我們將帶來此次調研的成果——《省級新區調研行》。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彧希 田姣 顏婧
最近這一年,宜賓出租車師傅王海更新了自己的“打街”路線:位于三江新區的大學路、常翠路、長江北路西段,串聯起上百家企業和12所高校,“巴不得天天在那邊跑。”
客源火爆,并非偶然——就在這一年間,宜賓三江新區全域常住人口從26萬人增長到30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增加5.8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2%。
類似的場景也在南充臨江新區上演。用臨江新區相關負責人的話來說,獲批以來,“臨江新區已成為一個大工地、大現場、大戰場。”
變,是4個省級新區獲批以來共同的關鍵詞。變化,不僅體現在道路、橋梁、綠地、廠房,更有定位之變、理念之變、機制之變、速度之變。
格局之變
4個省級新區崛起,強化“一軸兩翼三帶”區域經濟布局
剛剛過去的一季度,宜賓三江新區拿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1-3月,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45.39億元,同比增長90.35%。
4月6日,南充臨江新區舉行2021年第一季度項目集中簽約儀式。現場集中簽約華西建筑產業園等重大項目9個、總投資341億元,涉及高端制造、電子信息等多個領域。
從白紙作畫到濃墨重彩,今年1月,成都東部新區公布最新進展,在前期9個綜合開發片區的基礎上,新增未來醫學城片區。一座面向世界的“未來之城”,輪廓逐漸清晰。
發展速度之變,源自于發展理念之變、體制機制之變,帶來了格局之變。
“我們把新區建設作為南充的百年大計,舉全市之力建設,目前新區總體規劃已基本形成,力爭6月底前出臺。”南充臨江新區管委會主任王熊驊說。一個特別之處在于,臨江新區的規劃,對標的是雄安新區、天府新區等國家級新區標準。
宜賓三江新區,也曾多次調整規劃范圍和總體方案。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在最初報送的方案中,省發改委刪掉了“改革”一項。
“新區的發展,要更加聚焦于自身的特色。而‘改革’是共性的特征。”宜賓三江新區發展政研局戰略規劃處處長杜浩說。
從目前來看,三江新區“跑得快”,順暢的體制機制是關鍵因素。根據三江新區的“三定方案”,三江新區與原臨港經開區融合辦公。“目前的核心在臨港,由三江新區領導,并協管羅龍工業園和長江工業園兩個省級園區。”杜浩說,三江新區與兩個園區簽訂了共建共享方案,按照投入比例分成,探索經濟區和行政區的分離。
把視野放得更大,省級新區之變還在于定位之變。
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視野來看,4個省級新區建設,將強化“一軸兩翼三帶”區域經濟布局。“成都東部新區、綿陽科技城新區,將更好促進成都極核的發展,而南充臨江新區、宜賓三江新區,將在北翼、南翼的建設上起到更大的作用。”西南交大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說。
從全省視野來看,4個新區分別位于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它們可以更好地承擔國家和四川在發展和改革方面的一些重大戰略性任務。”戴賓分析,比如四川南向開放的重要戰略如何實施?宜賓三江新區就可以在這方面承擔更多任務。
產業之變
招引的項目體量在變,含金量和科技含量在變
7天之內,遠赴北京、上海等5個省(市),考察接觸19家企業。這,是成興友和他的團隊跑出的工作節奏。成興友,是宜賓三江新區經濟合作局新材料產業局的招商人員。對他來說,改變,不僅僅是每次接觸企業時,都會亮出“省級新區”的招牌。
“以前投資超過5億元的就是大項目,現在投資超過20億元的項目已經有近10個。”在宜賓三江新區經濟合作局綜合投資服務局項目處處長洛玉看來,三江新區掛牌省級新區后,新變化莫過于引入項目的體量。
在三江新區的土地上,已先后成功招引寧德時代、華為、長盈精密等一批有影響力的產業龍頭。
項目體量之變,不僅發生在宜賓三江新區。成都東部新區,過去一年,成功引進阿里巴巴、欣旺達、云跡科技等重大產業化項目,百億元以上的項目就有6個;南充臨江新區,成功簽約三環集團電子元器件生產項目、北京中科九微高端裝備制造、正威國際高導銅新材料產業園等3個“百億級”項目。
“變”的不只在項目體量,更在“含金量”。王熊驊特別提到了新區的新動能,“堅持科技引領,大力發展具有前瞻性、引領性、創新性的新興產業、朝陽產業,探索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創意經濟等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
“科技感”,在綿陽科技城新區內得到充分體現。綿陽沃思測控技術有限公司,是省內首批入選的瞪羚企業,研發的管材在線測厚系統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在新區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通過工業機器人、機器視覺等多項技術,打造了國內第一批“5G+工業互聯網”生產線,整機交付周期最短僅15.9天,產線人均產出效率提升65%。
得益于這些“規模更大”“技術更新”的企業引進和落地,省級新區產業鏈正在不斷壯大。
城市之變
“軟環境”在變,“硬環境”也是從無到有
4月30日,宜賓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三江新區分局為宜賓健翌精密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頒發了全市首張“交地即交證”不動產權證書,將交地與交證的時間差從最短3個工作日,壓縮到“零時差”。
3天到0天,“非一般”的體驗背后,是省級新區“飛一般”的執行力。在成都東部新區,僅1個月內就實現與成都高新區、龍泉驛區、簡陽市共計9320項行政審批事項、900余個在建項目全部移交。
這一年來,省級新區的“軟環境”在變,“硬環境”也是從無到有。記者沿著南充火車站北上,車行不到半小時就到了臨江新區順慶片區。一年以前,這里到處都是蒙著防塵網的小山丘,而現在,一棟棟新廠房拔地而起,不少已投入使用。
類似這樣的變化,在4個省級新區每天輪番上演。在成都東部新區,丹溪大道擴寬、環湖路首開段等城市骨干道路工程全面完工,金簡仁快速路、成資快速路等市域快速路加快建設。在宜賓三江新區,85天,智能終端產業園35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主體工程完工;190天,四川輕化工大學從開工建設到開學入駐……設立一年來,新區不斷刷新自己創造的紀錄。
產業聚集正在帶動省級新區人口的聚集。記者從宜賓三江新區管委會了解到,2020年,三江新區的全域常住人口新增4萬人,達到30萬人。其中,在校大學生4.8萬人。
而人口的聚集也對新區配套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綿陽科技城新區內安昌河道沿岸,亂石堆積、雜草叢生,環境臟亂。現在,綠草如茵,樹木林立,一幅生態打底畫卷已鋪滿充滿生機的底色。本報制圖/朱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