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人懷院士接受四川在線記者專訪
四川在線 文露敏 攝影記者 郝飛
7月16日,在202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行活動開幕式結束后,記者在現場見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劉人懷。聽到記者來自四川日報,劉人懷面露笑容,用帶著些微鄉音的普通話回應:“我就是四川人。”
出生于成都市新都區的劉人懷,為記者詳細介紹了坐落于他家鄉的四川利興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在這個基地里,全球首條餐廚垃圾處理示范生產線正將一噸噸餐廚垃圾變廢為寶,搖身一變成為“城市礦產”。
“每個人都會和垃圾打交道,但垃圾都去哪里了?你看不到,也不覺得有問題。”很多年前,劉人懷在廣州觀察過垃圾分類,他注意到,普通市民和志愿者把垃圾仔細地分好,最后,環衛工人又把所有垃圾混到一塊兒了,“分類分好了,垃圾處理卻沒做好。”
劉人懷決心研究餐廚垃圾的處理。“餐廚垃圾占生活垃圾的一半,也最難處理,這部分弄好了,問題就解決了大半。”劉人懷意識到,現有的技術,無論是填埋還是焚燒,都對環境和人體有害。2010年,他成立研究團隊,通過生物發酵的方式進行實驗,找到了“噬污酵母”,命名為“聯合生物加工技術”,把餐廚垃圾淀粉里的糖類轉化成酒精,消除有害物質,并將油脂成功分離。
此前,這個過程要耗費36個小時,去年,項目改進后水平提升,一天一夜,24小時,垃圾就能搖身一變,成為“城市礦產”。
“全部變廢為寶了,沒有一點廢品。”劉人懷向記者介紹,餐廚垃圾經過生產線處理后,能產出濃度高達95度的酒精,還可以用特有技術把油脂分離出來。“川菜很油啊,一噸餐廚垃圾就能提取150公斤油脂,現在我們拿到的餐廚垃圾雖然都已經處理過了,一頓仍然能分離出70多公斤的油脂。”劉人懷感慨,這樣處理出來的油脂,就不會流入地溝油市場,而是用來做肥皂、做航空煤油。
除此之外,經過處理,還能將動物蛋白質、植物蛋白質轉化為優質的蛋白質,這種粗蛋白粉可以用于高級飼料、高級肥料。“剩余的渣渣我們用來做燃料,餐廚垃圾80%是水,20%是固態,我們將這20%全部變成寶貝了。”
劉人懷表示,一噸餐廚垃圾經過處理,能產生七八百元的效益。目前,項目日處理能力100噸,未來,還要建設新的生產線。“這真正實現了零碳、低碳,我們希望在成都先做好,再推廣到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