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洪瑜 王愛琳
深秋,清晨,天剛剛亮,小石村里一排青瓦屋檐長廊下,已經三三兩兩坐滿了早起的村民。喝茶,聊天,擺攤,家長里短抑或張羅生計,各得其樂。
外來游客在隔壁的共享民宿里醒來,呼吸山里的第一口清新空氣,也第一眼感受到這鄉野生活的濃郁氣息。
這是地處成都之北、從平原剛剛扎進龍門山地的一個小山村,現已改名為金城社區,但人們大都習慣稱呼它原先的名字——小石村。
金城社區隸屬彭州市桂花鎮,曾經是個普通而凋敝的小山村,如今,村民對外都能自信而清晰地自我介紹:“我就是彭州那個大屋檐村的。”
這是怎樣的一片屋檐?如何成為村民的情感認同和身份識別?它的意義又在何處?
我們走進桂花鎮金城社區發現,這和鄉村建設和治理實踐相關,這和如何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相關,這和鄉村振興大課題相關。

屋檐下,村民和諧共處。

小石文化大院,是村里首個“屋檐作品”。
1
碰撞:切中要害
故事首先發生在2017年。年初,41歲的岳付飛被“強行”邀請回家鄉選為村支書。岳付飛曾在外經營餐飲,非常成功,精明能干,思路開闊,無論是村民還是上級黨委政府,都對他寄予厚望。
小石村曾經有過自己的“黃金年代”,所在地有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國有躍進煤礦,一度比較富裕。汶川大地震前后,煤礦徹底關閉,災后重建雖然讓村民住進小樓,但產業消失也讓小石村一時找不到出路,陷入低迷。

屋檐隨著村落流線“生長”。
岳付飛接手之時,小石村已經人心渙散,發展滯后,選不出合適的人,村支書空位一年多。他對家鄉知根知底,對癥下藥,首先在鄉村治理、凝心聚力方面動了不少腦筋,下了不少功夫。
大半年后,和所有人一樣,他積極思考:還是得有產業支撐。
他想到了時下正火的民宿,于是上門找到從清華、哈佛畢業的設計師李燁,躊躇滿志地說要做一個“頂尖的民宿”。

屋檐外,還留有一片共享菜地,讓外來者更容易融入村民生活。
李燁受邀而來,進小石村一番調研了解,很快反駁了這個提議。
“這里不能先建一個商業建筑,在條件沒有成熟的情況下,會做得非常疲憊,而且會把整個計劃拖垮。”李燁建議首先建一座公共文化建筑,通過重建公共形象,去找到這個村莊的身份認同,喚醒村民的風貌、文化,把自信心、凝聚力提升起來,從而喚醒村子的內生動力。
岳付飛幡然醒悟,這和他最初的思路一脈相承,只是他在把握產業項目進入的點上急于求成了。

2
試驗:豁然開朗
但,公共文化建筑怎么建?“這是什么地方?”這是李燁來到村上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小石村是震后重建的村落,這里的村民基本都是由四周搬遷至此,在統建起來的小樓里居住。所有人之間其實是一種陌生狀態,村里也缺乏像樣的公共空間。


屋檐成為一種情感載體。
建筑設計師是如何讓老百姓感到幸福的?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夠同時解決社區、人文、自然、物理空間乃至資金的問題?“同一屋檐下”概念在李燁大腦中孕育而生。
于是,在上級經費支持和幫助下,他建造了第一個建筑——小石文化大院。一個“包容一切活動的瓦屋頂”,包含了日間照料中心、鄉村衛生站、鄉村夜校、健身房、忠孝文化展廳等多重公共功能。
有了這個“大屋檐”,村民生活狀態一下子來了大變化。村民們紛紛走出家門,自然地聚集起來,在文化大院的屋檐下喝茶、吃飯、打牌、買賣等。

屋檐下,村民生活生產活動任其自然。
“大屋檐”在小石村的成功建造,引起上級黨委政府更多關注。在更多經費資助下,“同一屋檐下”主導理念進入整村規劃設計,小石村逐步營建了“五統一”(農具存放、谷物儲存、洗衣晾曬、紅白喜事、谷物晾曬等)、文化長廊、岳飛廣場等公共空間。
傳統鄉村里那種“屋檐下的生活”重新上演,整個村子都煥發著久違的生機。此時,產業引入時機成熟,屋檐同時在共享民宿、麻餅廠、蜀中糖門工坊等建設中延續。“如今,整村屋檐已綿延600多米。”岳付飛感嘆。

屋檐下的生活。
10月間,我們在村上正好遇到在村上考察的浙江某集團公司負責人,他們在村里的項目已經簽約,計劃投資5.01億元,打造占地236畝的集日常休閑、旅游體驗、假日訓練、鄉野賽事為一體的運動康養基地。這在小石村是開天辟地頭一回。
3
啟示:活力煥發
如今,當你走進改名后的金城社區,你會不自覺地被這些蜿蜒多姿的屋檐吸引,它們向外伸展,充滿善意和溫暖,村民們就在下面忙著生計,或者生活。
“鄉村的公共空間是鄉村民眾在長期集體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區域文化和集體記憶的共同載體,同時是民眾文化意識和精神力量之源,也是重要的‘文化記憶場所’。”李燁感嘆,屋檐是老百姓傳統的溝通空間,借屋檐,轉化為公共空間,將原本的傳統生活帶回鄉村。



鄉村建筑設計讓村落變得賞心悅目。
同時,屋檐下,村里人與外來者,也能在這里溝通。通過交流產生新的文化,讓外來者也能看到鄉村生活的樣子,讓村莊成為一個任何人都能參與的生活。
同一屋檐下,是一種“共享”,這又成金城社區乃至桂花鎮的發展模式和思路。岳付飛介紹,村中三分之二的項目,都是由村集體、運營公司、老百姓三方占股。
金城社區不是孤例。金城社區原先隸屬磁峰鎮,在我省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兩項改革”實踐中,磁峰鎮與桂花鎮合二為一。

共享民宿的屋檐。
合并后的桂花鎮全力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從“屋檐下”得到啟發,提出的發展思路是——“民宿點亮鄉村,共享促進振興”。在鎮上的一份材料中,我們看到這被總結為“一二三”工作法,即在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中,堅持一條主線,把“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率先實現鄉村振興”作為“主導線”;用好兩大資源,把盤活閑置資產和引進人才作為“關鍵點”;開啟三輪驅動,把開啟國有公司片區開發、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村級集體發展共享作為“發力點”。
目前,彭州的民宿產業發展異軍突起,業內有“東有莫干山,西有龍門山”之說。就資源稟賦而言,金城社區及桂花鎮偏于一隅,在彭州并不醒目。然而,談及彭州民宿業,桂花及金城社區卻是主角。
今年國慶節前,2021中國民宿產業生態大會暨第四屆龍門山民宿發展大會在彭州舉行。同步舉行的還有“鄉村建設,建筑、文藝與地方營造實驗”展,諸多建筑設計師們就鄉村建設提供更加多元的視野,為我們提供鄉村振興的不同思路,會場就在金城社區。這是“屋檐”的魅力,也是桂花的作為。(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