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背景下,動力電池是公認的下一個產業新賽道,也是今年全國兩會熱門話題。
在坐擁資源優勢和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四川該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做大做強“鋰文章”?又為其他產業帶來了哪些啟迪?今后,鋰電池如何回收利用?就此,四川在線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天齊鋰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衛平。
綠色開發鋰資源,四川有優勢、有必要也有可能
四川在線:我們注意到,今年全國兩會您的建議是加快四川鋰礦資源綠色開發。但實際上,在鋰電池這個領域,四川已經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您提出這個建議和意見,它的出發點是什么?如何綠色開發?
蔣衛平:從宏觀來講,全球鋰電池已經在動力和儲能上大規模應用,很多國家把鋰資源列為戰略資源。
從四川來看,省委、省政府把鋰電產業作為重點產業加以培育。另外,天齊鋰業是四川最早進軍鋰資源開發的企業之一,經歷30來年的風雨,我們對行業有一些建議,這也是為四川培育優勢產業建言獻策。
目前來看,鋰產業還是一個依托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產業。國內鋰礦資源分布有三種形態。一種是四川為代表的鋰礦,一種是江西的鋰云母,另一種是青海西藏為代表的鋰鹽湖。但鋰云母的加工成本和環保配套要求非常高,鋰鹽湖分布區海拔高、氣候酷寒,影響了供貨穩定性。
四川省硬巖石鋰礦占全國約57%,優勢明顯。但全省的鋰礦資源還沒有充分利用。
至于綠色開發,首先要建立健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保障性制度。應該完善礦區礦權開發利用指導性文件,合理有效加快對各類未建、長期停產和到期未申請延續、關停未注銷礦業權的延續、清理、銷號等工作。
特別是,要優化完善川西北地區產業開發政策,積極引導具備開發條件的企業加快將資源轉變為產能,此舉將推動鋰礦資源的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開發利用,有序推進國家級鋰資源基地建設。
其次,針對礦區基礎設施短板明顯并限制了鋰資源開發的現實。建議加強道路、水電等生產生活要素保障,提升礦區開發的吸引力和參與度,引入具有更高開采能力和加工能力的企業,高質量推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
把資源優勢變成產業優勢,關鍵要學會“燒冷灶”
四川在線:有人說動力電池產業是四川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的標桿。這其中,有哪些經驗做法和做法可供借鑒參考?
蔣衛平:立足優勢,比如說資源優勢,或者政策優勢。有資源基礎或者政策基礎,就有了一個產業鏈完整起步的前提。
其次,還要有足夠的耐心。用這個耐心來沉淀、積累形成自己某個領域的優勢、能力,進而來支撐整個產業的爆發。
比如,1992年,我們最初進入鋰資源領域的時候,沒有太多人看好這個行業。
一開始,大家認為鋰最多就是“工業味精”,用來提高工業品品位、提高工業生產效率,是個非常小眾的產品,并沒有看好它后來的發展趨勢。但我們通過科學分析和研判產業走向,認為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行業,始終對這個新賽道充滿了信心,并且積累和培育了大量的鋰資源采選和冶煉、加工先進經驗和技術。事實也最終證明了我們選擇的正確性。
四川在線:就是把“冷灶燒熱”?
蔣衛平:對。從固定電話到移動電話,從臺式機到移動電腦再到電動汽車,鋰的儲電價值被發現并被大規模開發應用,這里面有技術突破升級的作用。
但這個技術突破升級到產業化,不是一兩天就能實現的。我想,其他領域的創新創造和產業培育,都需有這個過程。所以,無需急躁。
廢舊鋰電池回收,企業理所當然“唱主角”
四川在線:隨著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實施和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鋰電池的大規模淘汰、報廢與回收也將到來,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蔣衛平:答案肯定是回收處理!
過去,廢舊鉛酸電池回收處理不及時,導致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這個教訓要深刻吸取。
多年實踐與探索已經證明,電池是可以回收處理的。而且,與鉛酸電池不一樣的是,鋰電池是可以再利用的。因為在使用過程中,電池中的鋰是沒有損耗的,再加工再處理也是沒有污染的。
但是,這個回收,應該是有序的、系統的、閉環的。也就說,要構建一個涵蓋礦山開發、基礎鋰產品生產、電池制造和汽車制造等環節企業共同參與的廢舊電池回收處理體系,實現對廢舊電池資源利用極大化。
四川在線:您的意思,回收處理主要由企業來主導?
蔣衛平:是的,企業是變廢為寶的關鍵環節,要唱主角。
但也應該看到,廢舊電池的回收處理,還需要國家政策的配套與支持,比如在回收處理資格的審定與認證、回收處理環節的把控上,都需要明確的規章制度。
上游環節是處理鋰資源的基礎環節,也是鋰資源精深加工和深化利用的初始環節。我個人的建議,廢舊鋰電池處理應該回歸產業鏈的上游的化工生產環節,解決廢舊電池怎么回收、怎么處理以及如何變廢為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