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眉靈 文露敏
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將“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確定為全面推進四川現代化建設的總抓手。“四化同步”中,“工業化”被擺在“起手式”位置,全會更是明確提出:以工業為主擎建設具有四川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主擎”,意味著地位的重要、動力的強勁。如何理解“主擎”的定位并切實發揮好“主擎”的驅動作用?
共識:
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工業興省
全會指出,工業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對此,多位參會者有共識:必須把強化工業支撐作為四川現代化建設的優先選項。
為何突出工業優先?
從歷史進程看,最早的現代化就是工業化。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知不足才能奮進。一組發展分析數據在會上引人深思:在經濟總量上,去年河南比四川高一位、湖北緊跟四川之后,但河南、湖北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比四川高出4009億元、1638億元。背后原因,是處于工業化中期向中后期加速轉型的四川,工業化率比全國低近4個百分點,近10年來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落較快。
“某種程度上,城市競爭的本質也是工業的競爭。”分組討論時,成都市市長王鳳朝同樣拿數據說話:去年,在全國城市經濟總量排行榜上,成都位列第七,工業總產值1.7萬億元,而排名第六的蘇州,同期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4.2萬億元,這是兩市三次產業差距最明顯的領域。
自貢市市長曾洪揚也在分組討論時勇于“自曝”短板:近10年來,自貢工業化率下降了21.2%;去年,全市工業增加值450億元,遠落后于不少省內兄弟城市。
也有人嘗到了工業化的甜頭。樂山市市長陳光浩介紹,今年1一9月樂山晶硅光伏產業產值增長305.6%,已帶動樂山工業利潤增長率連續17個月位居全省首位。靠光伏產業拉動,在遭遇多輪疫情、極端高溫干旱等超預期因素背景下,樂山第三季度經濟發展依然跑出了“加速度”。
“到了‘補課’的時候了。”省政府秘書長曾卿認為,四川缺少市場經濟下的工業積累的過程,導致工業化發展不充分。因此,在全面推進四川現代化建設征程中,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四川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全面躍升提供強有力的工業支撐。
路徑:
堅持工業興省,在高端化、智能化、新型化、規模化下功夫
對四川而言,如何做強實體經濟、強化工業支撐?
會上,經信廳廳長翟剛給出的答案是:做強總量、提升能力。做強總量,力爭到2027年全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萬億元;提升能力,是突出新型工業化的主導作用,不斷提升產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水平和韌性。
能力如何才能提升?“優勢產業要高端化。”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說,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輕紡、醫藥健康是四川六大優勢產業。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前提下,四川必須要在做大總量的前提下提質增效,“特別是與重慶共同謀劃的四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更要想方設法占據頭部供應鏈、主段產業鏈和高端價值鏈。”
傳統產業要加快新型化。內江市市長李丹舉例:受傳統鋼材、水泥行業不景氣影響,內江經濟增速明顯放緩。而放眼國內外,同樣以鋼材、水泥產業為主的城市增速平穩,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生產線改造、產品升級上下了功夫,“所以,我們要用新辦法激活改造老產業。”
新興產業賽道更要提前布局。會上,一個故事引發共鳴:成立不到10年的字節跳動公司,估值已達1.8萬億元,與成立了近90年的豐田汽車公司相當。“搶灘新賽道”“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成為與會代表門口中的熱詞。
“能級提升才有集聚效應。”宜賓市市長廖文彬介紹,宜賓正在著力構建動力電池產業集群,力爭到2025年全市動力電池產值規模突破3000億元。
同樣是打造產業集群,省經合局局長惠朝旭把目光放在了補鏈強鏈上。在他看來,只有聚焦主導產業發展需求,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才能打造“拆不散、帶不走”的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