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源興川”:計劃每年支持20項左右,每項原則上一般不超過500萬元,力爭5年支持100項左右
●七大領域:27個重大項目覆蓋航空與燃機、新一代信息技術、軌道交通、先進材料、智能裝備、醫藥健康、農產品精深加工與農業種業等七大領域
本報訊(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徐莉莎)記者2月7日從科技廳獲悉,2022年“聚源興川”行動共支持27個項目,財政支持經費達1.2億元。項目相關企業預計在3年實施期內,通過推動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累計實現產值超120億元。
為充分發揮中央在川高校院所創新優勢,盡最大努力讓大院大所科技成果留在四川、生根四川,科技廳于2022年起實施中央在川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聚源興川”行動,由中央在川高校院所遴選和推薦聚焦四川資源優勢、產業基礎、發展潛力的項目,財政出資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在川落地轉化!熬墼磁d川”是我省科技成果轉化領域單個支持金額最高的項目,計劃每年支持項目20個左右,每項原則上一般不超過500萬元,力爭5年支持100項左右。
去年,首次實施的“聚源興川”行動在中央在川高校院所引發熱烈反響。大院大所自主遴選優勢領域科技成果、自主確定在川落地轉化企業、自主推薦重大成果轉化項目?萍紡d共收到30家中央在川大院大所推薦申報項目74項。其中,“華龍一號”核反應堆控制棒驅動機構、醫用回旋加速器等27個重大項目脫穎而出,獲得最低400萬元、最高500萬元的財政資金支持。項目覆蓋航空與燃機、新一代信息技術、軌道交通、先進材料、智能裝備、醫藥健康、農產品精深加工與農業種業等七大領域。
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高精尖和自主創新是這批項目的共同特點。據統計,80%的成果獲得國省級科技獎勵,90%的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
來自中國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的“大型機場安全運行與智能管控系統”技術,曾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針對大型機場安全運行面臨的監視定位精度差等共性難題,開展了關鍵核心研究和轉化,相關成果已在成都、北京、上海等地的大中型機場得到試點與應用,實現了民航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
醫用回旋加速器項目依托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技術成果,首次實現國產醫用回旋加速器制備在醫用同位素領域的應用,填補國內該領域空白,解決了同位素藥物制備“卡脖子”問題,實現該設備的國產替代,為我國核醫療快速發展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