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四川省宜賓市高縣嘉樂鎮人民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在民生、民情、民心上持續發力,持續深化“約法三章”工作機制,進一步激發鄉村治理新活力,大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約民生強產業書寫基層“共建”新文章
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該村建立“財政補貼、企業補助、集體經營、二次分利”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共育+儀評+蠶農”的模式對蠶農兌現補貼,村集體公司領辦小蠶共育工廠和大蠶養殖工廠7座,2022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42.5萬元,該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5萬元。
持續優化技術保障。該村引進新品種、新品牌、新業態、新機具、新模式“五新”產業輔助體系,以創建省星級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采用新建、改建相結合方式提升桑園質量。主動向省蠶研所、省農機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借智借力,投資300余萬元,建立專家工作室,聘任專兼職技術人才20人,建立“專家團隊+蠶技站+共育室+技術員+蠶農”的技術服務體系,建成小蠶共育室10間、大蠶標準化廠房6個、桑海樂園、蠶桑文化體驗館。
強力推動產業升級。該村鼓勵市場主體參與全程社會化服務,重構生產經營模式,成立“蜀南桑海”蠶桑現代農業園區服務中心,引進宜賓蠶寶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天蠶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高縣潤農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等8家公司入駐,圍繞蠶桑產業做好延鏈、補鏈文章,打造天蠶湖農旅融合示范區和蠶桑產業綜合開發園,實現桑果酒、桑枝菌、桑葉茶綜合利用,有效提升特色農產品附加值,進一步完善蠶桑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推動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

約民心強保障譜寫基層“共治”新樂章
建強隊伍,提升治理拉力。該村建立“人才培養+人才引進+人才聘用+人才吸返”體系,通過“黨員+優秀農民工+村組干部+產業能人”的人才遞進培養模式,引進規劃、產業、技術等各類人才10名,吸納返鄉人才24名,發揮“能人”示范引領作用,為鄉村治理提供人才保證。
深挖文化,激發治理動力。該村深挖“忠孝愛和”蠶桑文化,將蠶桑文化與傳統文化深入結合,開展“我為家鄉代言”系列活動,引導黨員干部群眾主動講好本地故事,依托“南絲路風情文化街”“蠶桑文化廣場館”“蠶桑研學基地”等載體,大力開展“我們的節日”等系列活動,提升村民文化涵養,真正激發村民自治動力。
示范帶動,凝聚治理合力。該村強化黨建引領,建立“村—片長—組長—網格員”四級聯動治理機制,完善“一約五會”制度,定期開展“擺鄉情農門陣”“亮家規曬家訓”“評忠孝榜樣”等活動,開辦“讀書課堂”“田園講堂”“新風課堂”三個課堂,讓群眾成為決策主體、管理主體、監督主體,改變群眾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的“看客”角色,吸引群眾主動參與到集體事務中來,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約民情強服務調制基層“共享”新配方
持續深化“一站式”便民服務。該村堅決落實好“一站式”便民服務要求,梳理制作醫療保障服務、民政事項等8個欄目20個事項辦理流程“一卡通”,在集中安置點、重要路口等人員密集場所廣泛張貼宣傳,堅持“馬上辦、一次辦”,據了解,今年已累計為群眾辦理企業注冊、醫保繳納、政策宣傳等方面的民生實事500余件,精準對接群眾需求,讓群眾“最多跑一次”。
大力開展“訂單式”代辦服務。充分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服務站等平臺,整合村組干部、在家黨員、鄉賢人才等資源力量,組建“小騎手”便民服務隊、“支客師”紅白理事隊、“傳家寶”文藝新風隊等七大服務團隊,菜單式列出服務內容、責任人、聯系方式等,推行群眾下單、服務隊接單、上門代辦的工作模式,為群眾提供醫保代繳、企業代辦等上門服務150人次。

不斷完善“立體式”保姆服務。建立“鎮—村—組—網格”四級包保聯系機制,完善“三色隨訪”制度,登記重度殘疾、留守兒童、獨居老人等“紅色戶”61戶,由組干部進行“周隨訪”,時刻關注生產生活;登記重病人員、脫貧邊緣人員、三四級殘疾等“橘色戶”60戶,由黨員中心戶進行“月隨訪”,加強動態監測預警;登記收入穩定、致富能力強等“綠色戶”30戶,由村干部進行“季隨訪”,做細做實“保姆式”服務,當好群眾身邊“暖心人”。(陳艷 彭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