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印發《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標志著我國全面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四川將通過擴面積、提單產等方式,增加糧食產能,充盈“天府糧倉”。
糧食增產的潛力
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隨著土地復墾復耕和低質低效種植園地騰退的加快,四川糧食種植面積得到快速恢復與增加。僅去年,全省復墾撂荒地4.2萬畝、騰退 20.87萬畝低質低效種植園地直接恢復種糧;優化改造118萬畝種植園地間套作種糧。目前,全省糧食播種面積每年達9600余萬畝。
同時,我省的糧食單位面積產出能力有較大提升空間。橫向對比看,去年四川水稻播種面積2767萬畝左右、產量達296億斤。但同期,全省水稻平均畝產535公斤,而另一個糧食主產省湖北的水稻平均畝產達551公斤。縱向對比看,作為全國種業大省、全國四大育制種基地之一,近年來一系列種業領域的研發突破證明了四川糧食單產提升的可能性可行性。例如,部分兼具抗病性、高產性和優質性的水稻品種,試種畝產都在650公斤以上。
《方案》提出,采取“鞏固提升口糧、主攻玉米大豆、兼顧薯類雜糧”的分品種增產思路。專家們認為,四川除水稻外,玉米、小麥等最具潛力。去年,全省玉米種植面積約2800萬畝、產量291.44億斤,分別居全省糧食作物中的第一位和第二位,是四川穩定糧食產量的“主力軍”。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雍太文介紹,四川是“玉米基本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發源地,具備推廣這一模式的先天優勢。今年,全省將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495萬畝。
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省農科院作物所黨委副書記湯永祿介紹,全省小麥種植面積為900余萬畝,如果畝產能增加200斤,全省糧食就能增產18億斤。在此基礎上,就能提前撞線2027年全省糧食總產達730億斤的“天府糧倉”建設目標。
糧食增產的路徑
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走好糧食增產之路,四川將繼續推動良田、良機、良種、良法、良制“五良融合”,不斷改善耕作條件、提高土地產出能力,提升種植和管理技術等,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改善耕作條件和提高土地產出能力,抓手是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預計2035年,全省永久基本農田將全部建成“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的高標準農田。借助“天府良機”行動,我省正加快耕地宜機化改造、研發和集成推廣適宜四川地形的農機農具,推動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對標《方案》要求,今年四川將啟動“天府糧倉·百縣千片”建設行動。今后3年,將在全省100個以上縣(市、區),建設1000個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集中連片糧油千畝高產展示片。在示范片內,聚焦小麥、馬鈴薯、玉米、水稻、大豆五種主要糧食作物和油菜這一油料作物,開展試點示范,帶動全省糧食產量穩步增加。建設行動中,省級將開展千畝高產展示拉練、百畝高產攻關競賽、全省“糧王”爭奪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