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14日電 (張娟 尹翔)風吹麥浪滿地香,機聲隆隆收獲忙。眼下,綿竹市27萬畝小麥陸續進入收獲期,廣大糧農搶抓晴好天氣開鐮收割,確保夏糧“顆粒歸倉”。

在紫巖街道永翔家庭農場,農機手熟練地駕駛著收割機越過滾滾麥浪,切割、脫粒、入倉一氣呵成,隨后被卸載到運糧車上,送往烘儲倉庫進行烘干,省去了傳統的晾曬環節。
“我們采用全機械化作業,1臺收割機大概8分鐘就能收割完1畝田,既節約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經濟效益。”農場主劉光均介紹,機械化收割大大緩解了“雙搶”時節時間短、雇工難、價格高等問題,按每臺收割機每天收割麥田五六十畝計算,劉光均家800畝的小麥三天就可以實現顆粒歸倉,還能及時搶抓種水稻的茬口。
在孝德鎮桂蘭村,金黃的麥田成塊連片,一臺臺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伴隨著“隆隆”的轟鳴聲,一排排金黃的麥穗被收割機吞進“肚”里。不一會兒,飽滿的麥粒就堆滿了收割機的儲糧倉,田間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
“今天是第一天收割,我們安排了6臺聯合收割機進行作業,預計一周內完成收割。”綿竹市華瑞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廖華兵介紹,農機設備之所以成為農業的“主角”,不僅能節省人工成本,還能有效提高生產效率,收割完后的小麥通過運糧車運往烘干中心進行烘干倉儲作業。同時,秸稈就地粉碎還田,為后續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提供保障。
倉廩實,則天下安。近年來,在新品種、新機具、新技術的賦能下,綿竹市小麥種植取得了良好效益。2024年,全市小麥播種面積27萬畝,通過理論測算和實收產量綜合來看,預計每畝單產可增加10公斤左右。為確保小麥顆粒歸倉,綿竹市農業農村局大力推廣小麥耕、種、防、收全程機械化技術,發放農事日歷,為糧農做好技術指導。同時,在小麥收獲期做好農機保障,提前研究、預判天氣突變等各類突發情況,做好預案,搶時間、爭速度,保障應收盡收。
“在綿竹市,機械化作業已經貫穿了播種、管護、收割等全流程。今年,市農業農村局通過推廣川麥104、蜀麥133等優良品種,指導種糧戶加強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控等措施,確保夏糧實現穩產豐收。”綿竹市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呂興平提醒廣大農戶,當前正值“雙搶”的關鍵時期,要抓緊時間組織好搶收、搶種,做到小春糧食顆粒歸倉,大春作物種滿種盡,為全年糧食增產增收奠定堅實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