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17日電 (謝汶萍)近年來,瀘州市龍馬潭區將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理念融入到社區治理當中,從“一米視角”看需求,整合社區、家庭、學校、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通過打造陣地、提供惠民服務以及開展多樣化未成年人活動,引導未成年人主動參與實踐,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以多樣化活動 助推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聽了講解后,緩解了作為一個家長的焦慮,讓我更有信心當一個好媽媽。”5月11日,瀘州市龍馬潭區紅星街道大驛壩社區未成年人保護點親子依戀關系團輔活動現場,20余名家長思考了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一起探討了如何處理好親子關系、培養好孩子習慣等相關問題,收獲滿滿。
當天晚上,在紅星街道大驛壩社區未成年人保護點還開展了“我當小家長”主題活動,10余名小學生化身成“小小民意收集員”,通過“一米視角”積極建言獻策,讓孩子們關注和參與到社區的建設與發展當中來。
家長劉思靜說,她之前還和孩子參加了星河公益集市、慰問環衛工人、“六一”劇場等活動,多樣的活動增長了小孩子的見識,讓孩子看到了社會的多面性,很有意義。
據了解,大驛壩社區以轄區未成年人為主體,以社區未成年人保護點為平臺,以“大驛壩小當家—我的壩壩er我做主”為主題,以“小六說”“驛家人”為兩條主線,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家庭教育、社會關愛、校地聯建、培育孵化、志愿活動六個方面進行賦能支持。同時成立“六一”劇場,用小劇場的形式,讓孩子們扮演小老師、小家長、小警察、小天使、小法官、小導游,讓兒童在趣味活動中獲得意識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
“下一步,社區將繼續以‘我的壩壩er我做主’為主題,開展小朋友們喜愛的實踐活動,繼續關注轄區內未成年人的成長,同時開展好兒童友好社區建設工作,讓小朋友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優質資源,在充滿愛的大家庭里茁壯成長。”紅星街道大驛壩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楊國強說。
近年來,龍馬潭區融入社會資源,常態化開展勞動實踐、志愿服務、親子互動、研學等多項未成年人活動,積極推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效銜接,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促進未成年人全面發展。
以惠民服務 滿足未成年人成長需求
“小朋友們,你們聞到玉米是什么味道了嗎?”5月10日,在龍馬潭區紅星街道天立社區兒童之家內,10組親子家庭圍坐在一起,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早教課程。
早上九點,伴隨著歡快的音樂,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做起了音樂律動。隨后,小朋友們和家長一起通過聞、摸、剝玉米,在不斷重復做動作的過程中,認識新事物,進行精細動作和專注力訓練,認識世界、感知世界。
“孩子在這里能和同齡人一起玩耍,能和老師一起唱歌跳舞,學習認識水果蔬菜,還能通過實踐逐漸建立起秩序感和規則意識。”家長盧志雙對早教服務很滿意。
“早教服務辦起來后非常受家長歡迎,它能夠讓轄區0到3歲的孩子更好地、更早地、更便利地接受良好的早教服務,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紅星街道天立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曾凡群介紹,2022年天立社區引進童萌親子園,整合社區閑置空間資源,以社區兒童之家作為陣地,探索以“低償+公益”的模式,給轄區未成年人提供惠民早教,讓居民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便捷服務。
據悉,2023年天立社區早教服務帶動30余名兒童家庭參與了課程,通過家長與兒童一起互動的方式,充分挖掘幼兒的興趣和潛能,全面促進能力的提升。
一直以來,龍馬潭區以保護兒童權利和促進兒童發展為基礎,通過提供早教、托育等幼兒服務,多方面滿足兒童及家庭的各種需求,助力幼兒健康成長。
以陣地建設 護航未成年人“筑夢”
日前,在龍馬潭區雙加鎮大沖頭村未成年人活動室內,書籍、橡皮泥、樂器、積木、畫筆、地球儀等兒童用具一應俱全,活動室被孩子們的手工作品裝扮得童趣十足。活動室內,孩子們在志愿者的帶領下盡情發揮想象,裝飾著空白的扇面,體驗制作手工的樂趣。
經常到雙加鎮大沖頭村未成年人活動室參加活動的小學生林佳歡說,她很喜歡到村未成年人活動室參加活動,這里寬敞、明亮、功能多樣,同時還可以和同齡人一起體驗做手工、看書,離家很近,非常方便。
據了解,近年來大沖頭村利用原有的村陣地,為轄區未成年人打造了集休閑、娛樂、文化為一體的鄉村未成年人活動室,設置有紙藝工坊、圖書室、心理輔導室、兒童之家四個分區,能夠為未成年人提供圖書借閱、課后輔導、心理咨詢、興趣教學、教育科普等服務。文化廣場還設有籃球場、健身場、知識閱覽角,滿足村內未成年人特別是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
“我們希望能為村里的孩子們提供更好的服務,讓他們在村里就夠參與各種活動,減少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雙加鎮大沖頭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肖運輝介紹,大沖頭村按照“每天定期開放、每月有專題活動、節假日有特別活動”的要求,開展國畫、素描和手工制作興趣課堂,讓孩子們在村上也能免費享受專業課程。
未成年人是社會發展的希望,近年來,龍馬潭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童伴之家”等,以“線上+線下”“校內+校外”模式,建成村(社區)“復興少年宮”12個,拓展農村兒童校外實踐場所43個,動員社會力量,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環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