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12日電 (陳揚)中秋佳節將至,月餅進入生產銷售旺季。在瀘州市納溪區上馬鎮楊祚芬月餅手工作坊,每天來買月餅的客戶絡繹不絕。盡管新餡料、新口味的月餅層出不窮,但憑借著傳承34年的手工技藝,這里的月餅備受當地百姓青睞,成為了當地人中秋節每年必吃的傳統糕點,承載起滿滿的中秋記憶。

金黃油亮、香甜酥脆、餡料滿滿……9月11日,走進楊祚芬月餅手工作坊,恰好趕上一箱月餅剛剛出爐,隔著很遠就可以聞到香味撲鼻,作坊里高高低低的貨架上擺滿了包裝整齊的各式月餅套裝;制作車間里,工人們分工合作,配料、包餡、成型、烘烤,每一道工序都有條不紊進行。
“只有用好材料、好技藝,才能留得住顧客。”談起制作月餅的講究,楊祚芬月餅手工作坊的創始人楊祚芬如數家珍,月餅的餡料是決定口味的關鍵,作坊里的月餅有火腿、椒鹽、冰桔三種口味,每種的餡料都是從市場上購買新鮮的食材回去經過多種工序熬制,月餅皮也很講究,油、糖的比例需要精準掌控才能讓味道適中。“制作傳統手工月餅,一共20道工藝,每一個環節都大有講究哩!”
“從我小時候就吃他們家月餅,現在成家了每年還繼續預定,是熟悉的過節的味道。”顧客楊娟是這里的常客,憑借著獨家的手工技藝和醇厚的口感,楊祚芬手工月餅在納溪乃至瀘州的市場上都打出了口碑,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每逢中秋節,一天銷售月餅上千個。
“我們每年從農歷7月初開始生產,到中秋節那天就停止制作,月餅基本上供不應求。”楊祚芬介紹,因為要嚴格把控質量,作坊不大,每天大概生產1300多個月餅,每年預計月餅產量3萬多個,通過口碑傳播,月餅早早就銷售一空。
車間里,楊祚芬的女兒石桂蘭正在頂著高溫熬制冬瓜糖,她是楊祚芬月餅手工作坊第二代傳承人。據石桂蘭回憶,上世紀80年代,母親楊祚芬在上馬糖果廠工作,學習了糕點的全套制作方法,并慢慢摸索創新了傳統月餅的制作技藝,糖果廠改革以后,楊祚芬開始嘗試自己創業賣月餅,最開始是背著背篼到文昌街上賣,后來在上馬、護國等地擺攤,經過三十余年的的發展,從原來的小商販式的小打小鬧,如今發展成了有固定廠房的月餅手工作坊,還注冊了商標和品牌。
“跟著母親做了幾十年月餅,隨著她歲數變大,我也感受到了傳承技藝的責任。”盡管市場上新餡料、新口味的月餅層出不窮,烘烤的工具在變,但楊祚芬手工月餅依然保持著原有的制作的工序,面團、餡兒料全部由手工制作。無論包裝還是銷售價格,仍然走平民路線。
“盡管傳統月餅制作繁瑣,但老味道是幾代人的積累,這種口感是無法替代的。”這個月餅季,楊祚芬的外孫石柯也從外面回來幫忙,認真向外婆和母親學習制作月餅的每一道工序。身為大學生的他,也積極發揮自己在互聯網方面的特長,在市場方面拓展自家月餅的銷售渠道,同時對接當地政府積極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一步傳承好手工月餅的制作工藝。
如今,楊祚芬月餅已不僅僅是月餅,更是對技藝的傳承,是月餅師傅堅持的一份“匠心”。“我從小就和母親學做月餅,一直做到現在。我會一直做下去,我希望能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的年輕人都能吃到家鄉的味道。”石桂蘭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