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14日電 (吳平華 江希 楊國澍)近年來,家住成都市金堂縣的張爺爺反復因心悸、氣促就醫。經過檢查,被明確診斷為“心房顫動”,嚴重時心率達200次/分。即便是長期口服藥物治療,但病情卻并未得到控制,而且心臟還在逐漸增大。張爺爺還是“鏡面人”:心臟在右側(普通人的心臟都在左側),這給原本就危險的手術更增加了難度。

病情危急:房顫“拖累”心臟增大
“就連走個路都感覺喘不過氣,更不要說做其他事情了。”近日,張爺爺在家屬的陪護下來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問診,希望能夠找到緊急治療的辦法。

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江希接診后,結合病史考慮張爺爺是因心房顫動導致心動過速,反復心力衰竭發作,如果再不及時治療,可能引起生活質量和運動耐力降低、心功能持續下降及腦卒中和死亡率增加的風險。
但對于張爺爺而言,藥物治療已作用不大,房顫射頻消融手術是更為適合的治療方法。
射頻消融術是一種微創介入性技術,是將電極導管經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釋放射頻電流讓局部心內膜及心內膜下心肌凝固性壞死,這樣一來可以阻斷快速心律失常異常傳導束和起源點。
難上加難:患者是個“鏡面人”
射頻消融的難點一個是在于對血管的保護,另外一個就是對病灶的精準定位。而張爺爺的情況,恰好讓這兩個難點“難上加難”——張爺爺的心臟和別人不一樣,通過影像檢查,提示胸腹腔臟器均呈“鏡像反位”。
也就是說,老人家的心臟是在右側,這樣特殊的生理解剖結構給手術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除了解剖結構不一樣,患者的心臟血液循環路徑也與正常人不同。”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心律失常組主任醫師劉漢雄表示,所有的操作與常規手術相比,均為反向操作,“難度會增加。特別是房間隔穿刺風險極大,每一步操作都得反向思考,否則可能引起損傷。”
精準施治:團隊協作成功闖關
針對張爺爺的特殊情況,劉漢雄主任醫師、楊國澍副主任醫師醫師同超聲醫學科、放射影像科、心臟大血管外科、麻醉科等開展了多學科會診,探討個體化的手術方法。經過多學科探討,最終制定了“心腔內超聲引導下行房顫消融手術”的方案。
同時,房顫團隊運用國際先進的三維標測系統提前構建出了張爺爺的心臟三維立體模型,能夠精準標測出病灶所在,為精準化治療的開展奠定基礎。
術中,劉漢雄主任醫師、楊國澍主治醫師在心腔內超聲指導下,精準完成了房間隔穿刺。經過3個小時的努力,順利“封印”病灶。經檢測,張爺爺的房顫轉為竇律,成功解決了問題。術后,張爺爺康復情況良好。
目前,張爺爺已順利出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