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18日電 (張書浩)近日,巴中市平昌縣白衣學區中小學教師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技能大比武”活動復賽在白衣小學舉行,10名從各學校脫穎而出的教師齊聚一堂,展示如何巧妙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助力教學工作。
這是平昌縣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積極探索“智能+教研”路徑的生動樣板。此前,平昌縣第二小學、信義小學、得勝小學等多所學校已成功舉辦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技能大比武”活動。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成為了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那么,在教育領域到底有哪些優勢呢?“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得精準備課、差異教學、個性輔導以及全景記錄等教學環節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平昌縣第二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師羅歡表示,智能研修平臺所具備的數據采集與分析功能,像一位睿智的教學參謀,幫助教師根據自身的授課畫像以及學生的學習畫像,對教學策略進行有的放矢的優化調整。
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平昌縣得勝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師楊黎明。他經常運用人工智能生成AI演示動畫,比如火車過隧道、道路兩旁植樹、追及問題等,幫助學生快速理解題意,從而解決問題。
“最重要的是可以實現個性化教學,打破‘一刀切’的束縛。”楊黎明介紹,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以前很難了解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運用AI技術后,形成錯題集,對作業質量進行分析后,可以有針對性地為每一位同學生成練習題,鞏固加強相關知識點。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除了能夠提供個性化、差異化教學外,還能幫助教師減輕教學工作量。“利用豆包的‘潤色校對’功能,豆包會根據學生的作文在語言、結構、表達方式等方面提出改進建議。”平昌縣信義小學副校長鄭志表示,這大大提高了批改效率,減輕了教師繁重的教學工作,還讓學生接受智能一對一輔導,提升習作水平。
據了解,引入人工智能工具后,學生的課堂回應更加熱烈積極。智能交互環節充分點燃了同學們的學習熱忱,小組協作更為井然有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自主學習能力顯著增強,對知識的領悟與把握也更為深刻透徹。
如何讓人工智能更好地賦能教育?“這要求我們更嫻熟地操作智能教學平臺,掌握課程架構、作業規劃與批改等多元功能的技能。”平昌縣第二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師張為介紹,只有深度解讀數據分析結論,靈活調整教學策略,才能持續優化教學成效。
為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平昌縣印發《關于開展智能精準教研暨參加“巴中云教聯盟”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做好央館智能研修平臺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等配套文件8份,形成制度體系。安排專項資金91萬元,用于建設央館智能研修平臺應用基礎環境,建成15間專用教室。將試點校的分管副校長、教導主任、信息中心主任、學科骨干教師等4類群體作為重點培養對象,打造專業隊伍。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廣央館智能研修平臺應用,大力推進教師培訓、教學咨詢、教學改革、質量評價等工作的常態化、制度化,切實增強‘互聯網+教學’‘互聯網+教研’職能,積極推動‘以智助教、以智助研、以智助學’,加快推進平昌教育數字化轉型。”平昌縣教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