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2024四川省文化發展十件大事發布。從全省首次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開啟文化傳承發展新篇章,到刀郎、李子柒拉滿全網情懷引燃頂流效應,一系列文化發展碩果,活力迸發彰顯民族自信,讓群眾感同身受,引發深深共鳴。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領航指引下,四川大力推進巴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巴蜀文化生機蓬勃、出圈出彩,為四川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守正創新,煥發時代之光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一線故事:春倌“說春”送祝福
2025年春節,是春節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的首個春節。在“中國春節文化之鄉”南充閬中市,古城里已彌漫著濃郁的年味。從農歷臘月初八起,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春節文化活動拉開序幕,并將持續至農歷正月十六。其間,閬中古城通過非遺展覽、民俗表演、特色美食等,向全球游客發出“尋春節之源,到閬中過年”的邀請。
“打坱塵,淘檐溝、掛年紅、貼春聯……”1月9日上午,在閬中古城雙柵子街,閬中市文化館組織南街社區文藝愛好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隊伍進行當地春節民俗的活態展示。10多項春節習俗展示了閬中民間熱鬧過春節的豐富流程,也彰顯春節文化的博大精深。
“說春來,春就來。春來扎個春,擺放在門庭。說春到,春就到。春到扎朵花,開滿他家、我家和你家!”“說春”是閬中一項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春節習俗,每年春節時,“說春”的藝人就行走在街頭鄉間,為群眾送上祝福。
今年71歲的趙承忠是閬中“說春”的非遺傳承人,當地人也喚他“趙春倌”。趙承忠介紹,春倌最早是《周禮》所說的六官之一,負責掌管典禮事務。隋朝時,因老百姓季節觀念不強,往往錯過播種時間,朝廷遂命宰相根據農事節氣制成“春貼”,再由地方官送發給各地百姓,以提醒他們適時耕作。時代變遷,“說春”這一習俗逐漸演變成春節期間一項祈福民俗活動。
趙承忠一家四代都是“說春”人,年輕時他時常跟隨父親外出“說春”。春倌每到一戶,要細心觀察家里擺設,再以順口溜形式編出吉祥話,通過說唱形式表演出來。近年來,閬中持續開展春節民俗文化活動,趙承忠的“春倌說春”也成為一項特定表演活動和非遺體驗活動,在春節期間為游客送上祝福。
閬中市相關負責人介紹,將以系列春節文化活動為窗口,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為閬中的春節文化注入持久活力,把“中國春節文化之鄉”打造成閬中最靚麗的名片。
浪潮澎湃,展現時代氣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一線故事:舞臺上還原千年蜀道
1月1日至4日,四川原創開年大劇——舞蹈詩劇《蜀道》在四川省文化藝術中心首輪演出中連演4場,為觀眾帶來獨具魅力的巴蜀歷史群像詩篇,在線上線下均贏得廣泛好評。
悠久的蜀道,承載著詩意的歷史,是巴蜀文化的一張名片。悠長詩韻與千年大道在劇場里碰撞出新的火花,成為新年里舞臺劇市場的一抹亮色。《蜀道》演員團隊以四川省歌舞劇院優秀青年演員為班底,特邀編劇王勇、總編導佟睿睿、演出監督李東等國內一流藝術家擔綱主創。
《蜀道》自2024年7月建組以來便備受矚目,首輪演出門票在開售后短時間內迅速售罄。每場演出的謝幕環節,觀眾席歡呼聲不斷。演員們不僅沖臺致謝,還多次返場,為觀眾帶來驚喜。
舞臺上的魅力來自主創團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轉化。舞者牽引觀眾進入舞臺上的詩意蜀道。“五丁開道”為序,“潤川化蜀”“劍閣崢嶸”“翠云穹廊”“市井煙火”“古今之道”等篇章依次呈現。李冰治水修堰的智慧、姜維獨守劍閣的悲壯、十二月市里的市井煙火……舞臺上,詩韻悠長,呈現鮮活可感的歷史場景。
演員舞姿作為敘事的語言,一幕幕歷史群像劇相繼拉開。以“潤川化蜀”篇章中的滔天洪水為例,數十名舞者身手相連,不依賴其他道具和情節,以純肢體語言的形式表現漫天大水的張力。“這一幕對演員的要求是身體能多延展就要多延展、能跳多高就跳多高,還有對身體細節、呼吸節奏等的把控,要求非常高,是對演員的極大考驗。”該劇執行導演何滔說。
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許寧認為,《蜀道》在具備濃郁巴蜀文化特質的基礎上,舞美等視覺元素布置精妙,與演員的表演有機配合,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共情點和共鳴點,給觀眾帶來震撼。
“舞蹈詩劇《蜀道》剛問世,我們還需要在這條路上不斷打磨、不斷提升,期待一步一步看到2025年《蜀道》越走越寬。”在首演的末場,總編導佟睿睿的發言振奮人心,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
連接古今,注入時代之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一線故事:三蘇文化傳承跨山越海
“三分水,兩分竹,祠在水中央。”盡管已是深冬,眉山三蘇祠內仍郁郁蔥蔥,展現出南方園林的冬日生機。
眉山三蘇祠博物館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的故居,也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三蘇文化于一體的專題博物館。
去年,三蘇文化大數據庫上線,收錄三蘇作品11270篇,還有文物、文獻等數據10萬余條、書籍上萬冊,形成三蘇文化主題特有的基礎庫、主題庫及專題庫。人們通過線上登錄,便可追尋三蘇足跡,讓三蘇文化傳承跨山越海、觸手可及。
2023年以來,眉山三蘇祠博物館開啟“東坡大家講”系列活動,邀請國內外蘇學大家開壇講東坡,全網觀看者累計突破1億人次。
1月6日至11日,“東坡大家講”論壇攝制組遍訪海南澄邁、儋州等地,在實地走訪中感受東坡文化的魅力。此次拍攝主題為“從人生起點到生命高峰——在海南尋訪蘇東坡”,由眉山三蘇祠博物館選題策劃。眉山三蘇祠博物館社會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海南是東坡活出生命高峰的地方,在這里他度過了頑強、智慧、快樂的一段生命時光。“拍攝期間,三蘇祠博物館還邀請川瓊兩地專家學者圍繞蘇東坡相關話題開展深入交流。”
2025年1月18日為蘇東坡的誕辰紀念日,民間歷來有“壽蘇會”的傳統。在三蘇故里,眉山三蘇祠博物館正緊鑼密鼓地籌備相關活動。
“今年的‘壽蘇會’將更加突出傳承這一主題。”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今年館方向世界各地發出邀請——來眉山老家為東坡先生“過生日”。其間,“東坡海棠”主題書畫作品展將如期舉辦,游客可通過詩意繪海棠等形式為東坡祝壽,續寫東坡與海棠的故事。此外,東坡詩詞擂臺賽、燈謎有獎競猜、古法拓印等體驗活動,突出知識性、趣味性,雅俗共賞。(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 鄭志浩 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