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2月20日電 (廖桂華)村級集體經濟是鄉村發展的動力源。近年來,西充縣常林鎮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因地制宜分村(社區)施策,增強村級自我“造血”功能和服務群眾能力,全鎮各村級集體經濟“百花爭艷”,鄉村振興“春色滿園”,群眾幸福指數持續提升。
大田壩社區:探索發展“三型”經濟 增強社區“造血”功能
正月十五,西充縣常林鎮大田壩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歡聲陣陣,十分熱鬧。當天,社區干部同部分群眾一起包湯圓、表演節目,共度元宵佳節。

社區黨總支書記羅文鐘介紹,2023年,該社區盤活閑置國有資產,建成80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打造兒童之家、退役軍人之家、健身房等9大多功能空間,利用活動陣地不定期組織開展系列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增進黨群關系、鄰里關系。
然而社區空間大、功能多,如何實現可持續運營?大田壩社區探索出“三型”社區經濟發展模式,走出了自己的“破題”之路。
依托陣地資源,做強“服務型”經濟。利用黨群服務中心活動陣地開辦假期托管班,2024年寒暑假盈利達11萬余元;整合轄區醫療資源,引進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緊急救援、日常照顧、家政等服務,開辦老年歌唱班、技能培訓班等,年收入6萬余元。
促進供需對接,發展“合作型”經濟。組建3支招商引資黨員先鋒隊,負責尋找潛在合作伙伴,利用閑置場地開展生活配套服務。目前,該社區已與3家藝術培訓機構以及房產中介、婚姻中介等多家公司達成合作,營收達25萬元。
深挖發展潛力,催生“開發型”經濟。社區針對轄區內小手工作坊多而散的問題,擬在社區建設8000余平方米小作坊集中加工區,建成后預計可實現年租金收入40萬元。
“社區堅持‘發展社區經濟、支撐基層治理’的工作思路,集體經濟增收反哺惠民。”羅文鐘介紹,2024年,社區累計實現總營收67萬元,所得利潤全部作為“反哺資金”用于基層治理、社區服務工作。
靈芝橋社區:找準為民服務切口 增強社區發展活力
小區環境臟亂差、樓頂漏水無人管、消防安全存在隱患……“三無”小區治理痼疾一直是社區治理的“老大難”問題,靈芝橋社區黨總支書記龍剛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無人管理,能不能社區自己成立物業公司?”“物業費收取標準能不能劃分等級,按服務等級來收?”……2023年2月,在社區兩委聯席會上,社區干部你一言我一語,最后大家一拍即合:“干脆成立居民服務公司,做強社區經濟,還能帶動更多人就業!”
經過兩個月的籌備,西充縣靈芝橋社區居民服務有限公司成立,并組建起一支包括物業管理員、保潔員、維修員等在內的專業服務隊伍。公司成立以來,已完成轄區4個“三無”小區的基礎設施改造,協調解決停車難、充電難、環境臟亂等群眾關心事2000余件。
“小區垃圾有人管,摩托車、汽車有了專門的充電樁,新安裝的門禁系統增強了安全感……”近日,談到居民服務公司帶來的變化,社區居民李貴仲樂開了花。
龍剛介紹,除物業管理外,社區還組建起生活服務、文化娛樂、健康服務等5支專業服務團隊,吸納轄區有就業意愿的58名閑置勞動力加入,以低于市場價的標準為群眾及轄區私人企業、個體工商戶提供家政、托幼、用工等20余項服務,形成群眾需求與社區經濟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環。
成立居民服務公司只是該社區找準為民服務切口,推動社區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靈芝橋社區是城鄉復合型社區,社區利用轄區百虎山天然山泉水資源,招引社會資本共同投資680萬元建設“靈慧泉”桶裝山泉水廠。2月17日,在該項目基地新建廠房內,兩條全自動納米飲用水生產線已完成安裝,技術人員正在進行設備調試。據了解,該項目將于2月底正式投產。達產后,預計月均生產優質山泉水9萬桶、年生產總值超600萬元、社區年收益超100萬元。
此外,社區還利用黨群活動陣地、閑置房屋和人力資源優勢,與軍之民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蜀星體育少兒籃球訓練營等5家培訓機構聯合辦學,年收入約2萬元。
大埡村:走實產業發展道路 寫好興村富民文章
2月18日,在常林鎮大埡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油菜種植基地里,成片的油菜郁郁蔥蔥、長勢喜人,田地四周環繞著約1米的深溝,不時有小龍蝦探出頭來。
“上一季水稻收割后,我們立馬種上了油菜,讓‘冬閑田’變‘效益田’,提高村集體經濟收益。”望著眼前生機勃勃的農田,村黨支部書記何俊杰信心十足,說著就算起了經濟賬:“去年,村里整治稻蝦田260畝,水稻種植收入10萬元,這一季的油菜預計收入在3萬元左右,去年投放的2000斤蝦苗在今年5月份能夠上市,預計銷售額10萬元。”
“今年,我們又成立了農機隊,已購買了拖拉機、旋耕機、收割機及播種機、開溝器等相關配套機械,目前正組織機手培訓,力爭趕上春耕生產投用。”何俊杰介紹,農機隊在保證村集體使用的前提下,也將服務周邊的業主和農戶,預計可實現年收入7萬元。
除了深挖土地潛力,2024年,該村還投資20萬元發展特色水產養殖,養殖鱸魚和鱖魚,將在今年12月上市,預計可實現年收入5萬元。
村集體經濟增收的同時,農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該村村民王定光因家人外出打工,2畝田地無力耕種,去年將土地流轉給村上,一年下來,務工收入加上土地租金有9000多元;70多歲的脫貧戶任云中夫妻倆平時在基地打零工,一年下來有6000余元收入……專合社帶動脫貧戶和一般農戶共140余人就近務工,去年發放務工工資12萬元。
產業是興村富民的源頭活水,該村在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還積極引進業主,實行“黨支部+專業合作社+企業”的產業發展模式,拓寬群眾就業增收渠道。近年來,該村先后引進西充中泰農業有限公司、大埡口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等6家經營主體,帶動80余名村民就業增收。
此外,錦屏山村打造“萌哆哆親子樂園”,發展研學游、觀光游等;張家店村利用國道212線發展路邊經濟;活佛山村探索出“產業園+精深加工+電商企業”的柑橘產業振興模式……各村(社區)因地制宜走出各具特色的發展之路。2024年,常林鎮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350萬元,有6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20萬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