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精神崩潰》借鑒了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講述了一位抑郁癥患者自殺的心理過程,劇名中“4:48”是凌晨時間4點48分,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是因為原劇作者薩拉·凱恩在患抑郁癥期間時常醒來的時刻。全劇中心人物是一個承受著巨大精神折磨的女人,在“偷生”與“求死”的掙扎過程中形形色色的人都試圖勸說她,但最終她選擇靈魂的泯滅來結束這一切。而在2024年的阿那亞戲劇節上,這部直面戲劇的代表作又被中國導演及其團隊進行改編,攜各領域藝術家串聯起多元化的藝術形態,以聲場、音樂、文本、視覺、環境與AI技術構建這場極富張力的內心之戰。
原著內核的傳承
薩拉·凱恩原劇本是在她深受抑郁癥病痛折磨時創作出來的,它源自作者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是對抑郁癥患者精神世界的深刻剖析。在當今社會,精神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而《4:48精神崩潰》無疑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解讀的空間和窗口。據統計,中國有超過一億人的精神健康存在問題,其中1600萬人屬于嚴重的精神病患者。然而,真正到醫院接受正規治療的卻僅有500萬人。這一數據背后,是無數被忽視和誤解的精神疾病患者。他們或許在生活的角落里默默承受痛苦,或許在社會的邊緣掙扎求生。《4:48精神崩潰》通過一位抑郁癥患者的自殺心理過程,讓觀眾得以窺見這一群體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的孤獨、絕望與掙扎。戲劇作為最能抵達觀眾心靈深處的藝術題材,因其特殊的臨場性,使得這部劇的現實意義不僅在于對精神病患者的描述,更在于它對社會精神危機的啟示。它提醒我們,精神健康問題并非遙不可及的邊緣話題,而是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呼喚著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關注與理解,以及對精神健康問題的重視與改善。
戲劇形式的革新
薩拉·凱恩在創作《4:48精神崩潰》時,拒絕了傳統戲劇的許多要素,如規定場景、舞臺提示和角色名稱等。她選擇了一種更為自由、實驗性的表達方式,通過對聲音和語言的創新運用,使觀眾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抑郁癥患者的精神狀態。導演劉暢在改編這部戲劇時,充分繼承了原著的實驗精神,并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嘗試。他解構了原劇本的文本、故事、聲音、演員的表演、臺詞和身體等多個方面,從不同的層次出發進行表現。這種解構不僅保留了原著的情感內核,還賦予了戲劇新的生命力和表現力。
在戲劇的中段,劉暢巧妙地穿插了一段非常長且刺耳的電音編曲。這一特殊橋段并非為了愉悅觀眾,而是為了制造一種強烈的不適感。這種不適感正是導演有意為之的,它讓觀眾能夠切身體會到主角所遭受的精神折磨。同時,這種異化的扭曲感也增強了戲劇的張力,使觀眾更加深入地投入劇情中。在舞臺呈現方面,劉暢同樣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他選擇了極簡的舞臺設計,僅由視覺藝術家張鼎打造的大型人偶作為主要的視覺元素。這些人偶既是主角內心的具象化,也是觀眾隱形情緒的投射延伸。舞者富有張力的肢體與人偶碰撞、抗衡,每一次掙扎和撕扯都像是敲向靈魂深處的重音,讓觀眾感受到主角內心的痛苦與掙扎。玩偶作為非人的形象出現,在舞臺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視覺沖擊力。相比于演員的體量,玩偶無疑更能吸引觀眾的目光。當更大的人偶出現時,觀眾仿佛看到了更空虛、更迷茫、更孤獨而憤怒的自我。這種視覺上的沖擊與內心的共鳴相結合,使得戲劇的感染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跨界演出的嘗試
在《4:48精神崩潰》的演出中,導演劉暢選擇了陳思江作為跨界演出的主角。這一選擇無疑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和關注。陳思江作為海朋森樂隊的靈魂人物,以其鮮活昂揚、勇敢自由的表達風格而聞名。她以音樂為媒介,傳遞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向往。然而,將這樣一位音樂人跨界到戲劇領域,并讓她扮演一位飽受痛苦和疾病折磨的角色,無疑是一次大膽的嘗試。陳思江在《4:48精神崩潰》中的表現無疑令人印象深刻。她以詰問和吶喊開掘內心,情緒飽滿而極具沖擊力。她的表演展現了韌性十足的生命力,直面自我,掙扎中不斷審視,頑強對抗。她的每一次吶喊都像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呼喚,讓觀眾感受到她內心的痛苦與掙扎。然而,跨界演出也帶來了一定的爭議。觀眾在觀看后也產生了褒貶不一的評價,認為陳思江的音樂背景與戲劇表演存在一定的差異,她的表演風格可能無法完全融入戲劇的氛圍中。而另一些觀眾則認為,正是這種跨界的力量使得戲劇更加具有創新性和吸引力。陳思江的音樂背景和表演風格為戲劇帶來了新的元素和視角,使得觀眾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劇情。
但無論如何,跨界演出無疑為《4:48精神崩潰》帶來更多的噱頭,通過社交媒體、新聞報道和口碑傳播等多種渠道,該劇成功地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和討論。
《4:48精神崩潰》是一部深具震撼力的戲劇作品,它通過獨特的視角和手法,深刻描繪了一位抑郁癥患者自殺前的心理掙扎。在當今社會,精神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而《4:48精神崩潰》這樣的戲劇作品,正是我們理解和關注這一群體的重要途徑之一。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作品出現,讓我們共同為構建一個更加健康、和諧的社會而努力。(作者系四川輕化工大學專任教師雷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