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的廖女士(化名)家住河南,近期因頻發室上性心動過速備受煎熬。常規藥物治療治療效果欠佳,而讓正在備孕的她陷入兩難的是:傳統射頻消融術需要X線引導,而輻射風險可能影響生育計劃,通常需要在術后6個月后再進入備孕階段。
能不能有一種不帶輻射的治療方式?廖女士持續在各大醫療平臺搜索關鍵詞:“室上速+備孕+無輻射”。一條關于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的科普視頻躍入眼簾:“零射線”綠色導管室,術后即可備孕,即便是孕婦治療也不會受影響。
千里奔襲 尋求“綠色診療”
“張主任,我能順利當媽媽嗎?”跨越千里來到成都的廖女士,剛踏入心血管內科張震主任的門診診斷室,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內心的疑問。
“這種情況應該可以通過‘綠色電生理’技術來解決,請不要焦慮,我們會想辦法幫您圓夢。”張震主任在門診上圍繞無導線射頻消融技術的治療原理和方法,向廖女士進行了深入淺出地講解。在深入了解相關信息后,她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
經進一步檢查,廖女士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房室結雙徑路)”。心血管內科心律失常團隊羅端醫師解釋稱,房室結雙徑路如同心臟電路存在“雙重軌道”,一條傳導快但不應期長,另一條傳導慢但不應期短,異常電信號在兩條傳導路徑間形成了環形折返,會導致心跳失控。
精準定位 10分鐘解決問題
根據廖女士的病情,羅端、何貴均醫師為廖女士量身定制了手術方案。術中,醫生將心腔內超聲導管置于其心臟中,以此代替傳統的X線成像方式觀察導管位置,同時結合三維電生理標測系統對病灶位置精準定位。通過“零射線”的精準化操作,10分鐘內即完成了對病灶的處理。
術后觀察4小時后,廖女士已經可以下床活動,之后心電圖檢查確定其已恢復正常。手術第二天,廖女士順利出院乘飛機回家。“從術前溝通到術后護理,每個細節都讓人安心,特別感謝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醫護團隊為我守護生育希望。”回到家的她,立刻在社交平臺分享了一條動態:“跟室上速說‘再見’!”,也開始了對迎接新生命的期待。
什么是綠色導管室?與傳統導管室相比,“綠色導管室”不依賴于大型DSA造影機,也不使用X線成像,而是配備先進的三維電生理標測系統及腔內超聲、超聲機等設備。
術中,醫生將心腔內超聲導管置于心臟中,代替傳統的X線成像觀察導管的位置,并結合三維電生理標測系統,實現精準化的“零射線”治療。(吳平華 何貴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