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持續開展數字航道建設,實現航道維護精細化管理
●鐵水聯運、公水聯運等多式聯運齊頭并進。開通到長江干線所有港口城市的水水直航班輪,按需開行至日本東京、韓國釜山等3條近洋航線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范芮菱)7月3日,記者從長江瀘州航道局獲悉,6月以來,長江瀘州段二郎灘水位持續穩定在1米左右,與歷史同期平均水位相比偏低2—3米。為保障航道通行安全,長江瀘州航道局加強航道探測、航標優化調整,監控值班人員也會通過數字航道監測過往船舶,告知航道情況,提醒謹慎駕駛。
“當前,1000噸級船舶可常年晝夜暢行瀘州,豐水期8000噸級船舶可滿載通行。”長江瀘州航道局航標處副處長鐘志強介紹,近年來,瀘州持續開展數字航道建設,實現航道維護精細化管理,通過提前采取維護性疏浚等措施,鞏固航道條件、確保航道尺度最大化。
瀘州擁有136公里長江黃金水道和四川第一大港瀘州港。近年來,特別是川渝兩地聯合印發《共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實施方案》后,瀘州在保障航道暢通的同時,以建設長江上游航運貿易中心為目標,全力推動港口航道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提升航運能力。
在廈蓉高速納溪出口西側不遠處,就是瀘州港納溪港區石龍巖作業區。
記者在現場看到,密集的水泥樁已扎進水中,其支撐起的水工平臺已完成,正在進行貨運堆場建設。“圍繞石龍巖作業區,我們正在打造一個輻射西南的‘水公鐵’聯運的綜合物流園區,屆時,將與瀘州港國際集裝箱碼頭和瀘州港龍江港區大腳石作業區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園區格局,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石龍巖作業區工作人員帥澤波說。
一條長江連川渝,一座港口聚產業。距瀘州港國際集裝箱碼頭不遠處,4個大型糧食筒倉并排而立,運輸車輛正在排隊裝貨。自全國首批進境糧食指定監管場地獲批以來,瀘州口岸進口糧食品類從單一的高粱發展到大豆、高粱等10余種;年進口糧食從2015年的3萬噸增長至2022年的104.7萬噸,已成為長江上游最大進口糧食集散中心。
今年1到4月,瀘州市外貿進出口總值72.7億元,同比增長56.4%。外貿數據的增長,得益于鐵水聯運、公水聯運等多式聯運的齊頭并進。對內,瀘州穩定開行川渝、瀘宜、瀘水“水水中轉”航線,開通到長江干線所有港口城市的水水直航班輪;對外,按需開行至日本東京、韓國釜山等3條近洋航線;開行11條鐵水聯運班列,圖定開行中歐班列,增強港口集聚輻射能力。
川渝兩地部分全國人大代表近日將聯合開展長江上游航運能力建設專題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