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4日電 (周韻)近年來,綿竹市九龍鎮棚花村聚焦群眾所需,積極回應民生關切,通過搭建“有事來協商”——院壩協商平臺,聽取群眾“金點子”,找到基層善治“金鑰匙”,議出了群眾好生活、經濟快發展、治理新活力的“幸福畫卷”。2023年,棚花村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
通堵點 唱好“主題曲”
一張長桌、十個竹凳……在棚花村“有事來協商”議事廳里,棚花村議事會成員鄧少模與民宿業主圍坐在一起,就如何進一步提升棚花村旅游服務質量展開了熱烈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思想在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這幾年,村里發展快,村民光景好,關鍵是‘有事來協商’平臺搭建得好。大家有意見當面說,議事的效率高,村民意見不落空,達成的共識政府會落實,人心也越來越齊了。”鄧少模說,棚花村搭建起“有事來協商”平臺后,全村發展的力量由“單打獨斗”轉變為“聯合作戰”,村民的態度也由從前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轉變為共建共商群策群力。
自2019年開始,棚花村本著“有組織、有平臺、有協商、有機制、有成效”的規范要求,以黨建為引領,搭建起“鎮級引導、村級自治、鄉賢參與”的議事體系,按照“廣泛調查研究、確定議事主題、召開議事會議、落實議事成果、監督跟蹤問效”的程序,切實推動村級治理規范化。同時,對便民服務類事項明確駐村干部、村組干部作為兼職代辦,對矛盾糾紛、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由第一書記、駐村干部、村“兩委”負責人領銜限時包辦。村監委會嚴格按照“一監督”的要求督促承辦人員抓好辦理,村議事會成員配合市政協對協商成果轉化進行走訪,及時公開公示,接受監督,有效推動了村級治理精細化,議出了全村心齊氣順好局面,打通了鄉村治理的“毛細血管”。
瞄痛點 奏好“交響曲”
一次次“有事來協商”活動的舉辦,就是一個個群眾關心的難點問題得到解決之時。
近年來,棚花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陸續將2000余畝土地流轉給大戶,栽種獼猴桃、花卉、葡萄等經濟作物,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致富。但隨著市場競爭激烈等多種原因,導致部分承包戶拖欠農戶土地流轉費,土地出現了撂荒等問題。雖然棚花村已將800余畝獼猴桃地交由原白玉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流轉,并支付村民費用,但合作社能力有限,想要帶動村民實現可持續發展,存在一定困難。當地村民希望通過協商,尋找到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法,促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接到村民反映后,棚花村村組干部、議事會成員等深入實地了解,找準問題關鍵和癥結所在,相關部門給出意見建議,通過協商達成共識:800余畝獼猴桃地將采取村企合作的方式開展生產經營,種植符合當地土壤氣候條件、符合農業產業政策的農作物;同時,由村集體經濟開展勞務合作等活動,進行職業農民培訓,增加集體和村民收益,助力鄉村產業發展。

從環境整治到基層治理,從民生小事到鄉村振興,協商議事帶來的成效,群眾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截至目前,棚花村共組織召開“有事來協商”議事會10次,形成協商意見7條。
接下來,棚花村將繼續秉持“協商前深入調研、協商時充分交流、協商中集思廣益”的原則,進一步擦亮“有事來協商”品牌,更好地凝聚起發展的共識、智慧和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