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6日電(吳平華 張新)近期,宜賓市的田間地頭再生稻谷燦爛金黃,收割機來回穿梭,轟鳴聲響徹田野,各區縣豐產喜報頻傳,水稻、玉米等重點秋糧作物最高畝產破紀錄……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宜賓通過擴面積、提單產、增效益,以“天府糧倉”宜賓示范區建設為引領,實現了稻粱滿倉、“豐”景無限。

政策發力:高位推進多措并舉
“去年宜賓遭受嚴重干旱,今年又遭遇了春旱,2023年全市秋糧實現恢復性增長來之不易。”宜賓市糧油產業發展中心負責人郭威介紹,保障秋糧豐收離不開重農抓糧的扎實行動,宜賓市委、市政府印發《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宜賓示范區實施方案》《關于做好大春滿栽滿種確保完成全年糧油生產任務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并先后5次召開抗旱保春耕會商研判會、工作推進會、生產現場會,強力推進糧食生產。

“宜賓克服了春旱影響,在6月底實現大春滿栽滿插,水稻栽播面積穩中有升,玉米、高粱、大豆播種面積大幅增加。”郭威說。
同時,宜賓健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構建種糧農民收入機制保障。今年市本級鄉村振興預算安排8.83億元,其中支農專項資金5.42億元。發放耕地地力保護、稻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到戶惠農補貼資金5.3億元。
宜賓還在四川省范圍內率先制定種糧大戶補貼實施方案,將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規模由30畝以上調整為20畝以上,將補貼品種擴展至所有糧食品種。預計2022—2024年市、縣財政將投入2千萬元,用于支持20畝—30畝種糧大戶發展。此外,宜賓提升了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水稻、玉米、小麥三大主糧保險承保覆蓋率達到了90.2%,再創歷史新高。
藏糧于田: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改造提升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繼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今年宜賓市級財政投入7974萬元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和改造提升任務27.2萬畝。宜賓排查、整治撂荒耕地7.44畝,治理流出耕地19.71萬畝,已全部恢復用于種糧。
對低質低效經果林,宜賓實行騰退種糧政策,已制定農業種植園地5年優化改造方案,采取直接還田種糧、間套作種糧、輪作種糧等3種整改模式,計劃2027年完成全部整改,目前全市已優化改造農業種植園地11.25萬畝。年底前,在高縣、江安、屏山、珙縣還將完成近萬畝低質低效經果林騰退,全面恢復種糧。
對無力種、無人種、無法種的耕地,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統種統收等形式,農業國有(集體)公司已兜底種糧4.02萬畝。
通過玉米(高粱)地間套種、經果林間種、田坎邊種等方式,宜賓實現大豆復合種植39.1萬畝,大豆面積凈擴種面積4萬畝以上。
藏糧于技:關鍵技術到田重點示范帶動
10月11日,宜賓市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江青山和敘州區農技站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彭洪等農業專家來到三江新區江南鎮的宜賓市萬畝“天府糧倉”再生稻示范片進行測產。
這是宜賓市農業科學院打造的“噸糧田”高產攻關樣板田,集成應用培育壯秧、合理密植、增施粒芽肥、肥水耦合優化調控等技術,旨在突破宜賓“中稻+再生稻”科技示范樣板田的高產水平。最終,測產結果令人滿意——“再生稻畝產達到457.8公斤,加上頭季稻‘創紀錄’的749.62公斤,兩季稻突破了1200公斤。”江青山說。
據悉,宜賓目前已引進和依托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四川天宇種業有限公司、宜賓市農業科學院等專業團隊開展超高產試點示范,分別創造了水稻806.97公斤、749.62公斤和玉米618.8公斤的單產紀錄。
為提高單產,“藏技于糧”,宜賓市級優選推介宜香優2115、宜香4245、宜糯紅4號等優質糧油品種26個,發布《雜交中稻—再生稻優質豐產高效栽培技術》《五糧液定制釀酒專用糧生產技術規范(2023年版)》等糧油生產主推技術規范32項,開展技術培訓683期,培訓12.36萬人次,提高關鍵技術到位到田率。同時做好重點園區示范帶動,目前宜賓已布局建設優質糧油高產萬畝示范區7個,中稻+再生稻“噸良田”千畝示范片5個,大豆玉米“雙高產”百畝示范點10個,根據測產驗收情況,示范點糧食單產均高于統計單產10%以上。
據悉,宜賓還將進一步守好“天府良田”,繼續建設綠色高產高質高效“天府糧倉”宜賓示范區,力爭到2025年,糧食產量穩定在260萬噸以上;到2030年,示范區基本建成,糧食產量穩定在262萬噸以上;到2035年,基本建成糧食安全和食物供給保障能力強、農業基礎強、科技裝備強、經營服務強、抗風險能力強、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強的現代化農業強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