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天氣轉涼,但位于巴中市通江縣的金堂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內卻一派繁忙景象。12月11日,在園區一期剛建成的8萬余平方米連片現代化標準廠房內,6家企業相繼入駐投產,工人技師們在一臺臺自動化生產設備旁忙碌,有條不紊地操作設備,片刻間,一件件“通江產、通江造”產品陸續走下生產線,被打包裝箱發往全國各地。
而在一河之隔的對岸,規劃面積3.7平方公里的春在食品工業園里同樣是一幅幅催人奮進的場景,數十臺挖機、鏟車、渣土車來回穿梭,拓展著園區規模。園區內的通江銀耳(未來生物)全產業鏈項目的標準化廠房已經投產,平均每45天便有一批鮮銀耳上市,每6秒鐘便有一碗即食銀耳羹走下生產線,預計年產值超1億元。
項目拔節生長,園區持續壯大,記載著通江工業跨越發展的軌跡,也跳動著通江加快發展的強勁脈搏。從大山深處走來的紅色通江,如何實現后發趕超?2022年以來,通江縣委、縣政府圍繞巴中市委、市政府“1+3”主導產業體系,因地制宜提出了打造通江銀耳和新能源新材料兩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的戰略布局,打破了通江長期以來產業發展的壁壘,引領通江工業迎風起飛,不斷向更高處攀登。
破局通江銀耳特色“老”產業 讓綠色引擎迸發新活力
世界銀耳在中國,中國銀耳在通江。地處北緯31度的通江縣素有“一府三鄉”(川陜蘇區首府,中國紅軍之鄉、中國溶洞之鄉、中國銀耳之鄉)之美譽,優良的生態環境和云霧縈繞的溫和氣候也成就了通江銀耳獨特的品質。
據史料記載,通江銀耳已有1000余年歷史,早在清代就已成為宮廷貢品,曾遠銷海外,享譽世界。但這個通江本土的特色“老”產業卻因一直采用傳統的“段木栽培”方式,規模和產量上不去,加上市場上只賣銀耳初級產品、產業鏈條不長等因素,對地方產業帶動作用較小。
如何讓富饒一方的資源轉化成為產業發展高地?近年來,通江縣委、縣政府一直在不斷探索努力。打破靠天吃飯的傳統種植模式、建立風險保障機制、將銀耳生產納入特色農業保險、修建通江銀耳博物館、持續舉辦中國·通江銀耳節,實施通江銀耳產業倍增計劃……一次次創新抉擇,不但打破了通江銀耳產業發展的瓶頸,也讓世界的眼光聚焦通江,為通江銀耳振興發展拉開了新的序幕。
去年以來,通江縣委、縣政府圍繞“打造通江銀耳百億級產業集群”的目標,確立了“段木銀耳強品牌,木屑銀耳深加工”發展路徑。依托優質的銀耳種源+豐富的青岡段木資源,在保護擴大通江段木銀耳核心原種場的基礎上,引入企業通過青岡木木屑規模化發展袋料銀耳,在實現品牌保護的同時,提升產量。2023年,通江銀耳區域品牌價值再創新高,達到61.66億元。
隨著通江銀耳這張“金名片”沖出大山,近年來,一大批圍繞通江銀耳深加工的大項目不斷在通江落地開花。通江銀耳(好彩頭)精深加工項目就是其中之一,項目于今年4月正式開工,計劃總投資5億元,建成投運后可實現年產值約11億元,提供就業崗位500余個。
裕德源、祥云銀朵、潤生堂、嘉祐農投、四川芊菇生物科技、一爻良方、未來生物科技……如今,通江銀耳已經滲透到多個產業,銀耳酒、銀耳面膜、銀耳羹、銀耳蜂蜜飲料、銀耳掛面等一系列和銀耳有關的產品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各種創新產品深受用戶歡迎,創造了更多市場價值。
在銀耳產品鏈條持續延伸的同時,通江也在銀耳文化挖掘和價值拓展方面全面發力,與西安旅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投資近2億元,共同打造的以銀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夜游項目——“通江花月夜”于今年1月在通江縣高明湖濕地公園正式亮燈。該項目吸引周邊游客紛至沓來,不僅為當地增添了夜游項目,也持續擦亮了通江銀耳這張“金名片”。
如今,通江銀耳(食用菌)百億級產業集群不僅形成了以陳河、涪陽、新場等鄉鎮為核心,涵蓋10個鄉鎮的省級四星級現代農業園區——通江銀耳(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培育規模性經營主體30余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3家、省級示范專合社4個、省級示范家庭農場4家,還形成銀耳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項目“通江花月夜”、通江銀耳博物館等為一體的銀耳產業集群。
通江銀耳(食用菌)百億級產業集群有力實現了強縣富民,正一步步書寫著“一個產業振興一座城”的動人故事。
搶占新能源新材料“新”賽道 讓后發地區煥發新生機
在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對面的峭壁上,鐫刻著一幅石刻標語“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生動描繪了當年通江翻天覆地、如火如荼的斗爭情景,也時刻激勵著通江人民奮勇前行。
工業是城市晉級的助推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但是通江作為傳統農業大縣,山多地少、基礎薄弱,想要發展工業經濟,面臨著重重挑戰,這也讓通江經濟多年來難以實現大的突破和質的飛躍。
日邁月征,山河日新。隨著通江現代交通路網基本成型,在“雙碳”目標和能耗“雙控”的大背景下,通江豐富的天然氣、風電、光電、石灰石等資源優勢開始凸顯。
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縣域經濟騰飛、千帆競發之際,通江縣委、縣政府牢牢把握巴中市委、市政府“1+3”主導產業體系,堅定工業發展信心,搶抓新動能“風口”,在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方面迅速布局落地。規劃總面積2.58平方公里(含化工產業園1平方公里)的通江縣金堂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應運而生,并配套建設30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1.4萬平方米的產業人才公寓、膳食中心、商超銀行等綜合設施。
“目前,我們的產品在國內外都有市場,其中俄羅斯、西班牙、印度等國外市場比重較大,今年產值預計達2000萬元左右。”近日,在通江縣金堂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的四川家誠閥門機械有限公司車間內,廠長胡云忠正忙著指揮工人將40余箱閥門蝸輪吊裝發往江蘇蘇州、浙江溫州等地。而百米開外,80余臺施工機械往來穿梭,數百名工人各司其職緊張作業,正快速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二期項目建設。
在通江縣金堂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這樣“拼經濟、搞建設”的熱潮隨處可見。據園區現場負責人介紹,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2022年5月開工建設,目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基本形成,整個園區已落地企業23家,落戶園區產業項目17個,項目總投資134.1億元。其中,超微電感及微納復合軟磁材料生產項目、可視耳勺制造項目、磁性材料生產項目、電子音響設備制造項目等5個項目已竣工投產,占地185畝的四川能投巴中(通江)燃氣發電工程項目(一期)、年產40萬噸超微細粉體材料的四川中科森藍新材料有限公司等9個項目正在加快推進。預計整個園區全部建成,可望實現年產值超過100億元、稅收10億元,直接提供就業崗位5000個以上。
產業強則經濟強,產業興則百業興。通江縣的兩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正引領通江從工業資源大縣向新型工業強縣跨越。通江全縣上下正以“拼”的精神、“闖”的勁頭、“創”的勇氣,奮力譜寫新時代新征程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