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19日電 (龔韋雙)“經過一年多的實踐,綿陽市‘無廢城市’建設開局良好,實施了一批重點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無廢城市’建設的‘綿陽路徑’。”12月18日,綿陽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鄭開強在綿陽市生態文明建設新聞發布會上介紹。
據了解,自綿陽市在2022年4月被列入生態環境部“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第二批建設試點城市名單后,重點聚焦“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危險廢物”四大領域全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聚焦工業源,強化協同減量。建成江油紅獅水泥有限公司等一般工業固廢協同處置水泥窯2個,年貯存、協同處置污泥、鉆井巖屑等一般固廢10萬噸。江油拉豪雙馬水泥有限公司實施替代燃料綜合利用項目,每年可減少燃煤3.28萬噸。安州區緊盯磷石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工作,區域內4座磷石膏堆場實現了從2018年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時期的“渣山廢土”到現如今“青山梯田”的蛻變。
聚焦農業源,強化綜合利用。綿陽市農作物秸稈常年產生總量在310萬噸左右,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89%。在畜禽養殖方面,全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6.68%,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與此同時,綿陽還建有綠色防控示范區45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站(點)3789個、綠色防控示范區2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81.93%,農藥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聚焦生活源,強化分類處置。2023年,綿陽城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規范化全覆蓋設置,全市整體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街道(鎮)7個、社區82個,設置分類設施小區938個,設施覆蓋率達95%;開展分類公共機構1066家,設施覆蓋率達100%。
聚焦危險廢物,強化風險防控。啟動綿陽市危險廢物全過程物聯網和數字化標簽建設,全市3000余家涉危廢單位通過“無廢四川”系統進行全覆蓋管理備案,全市危險廢物綜合利用能力達34.8萬噸/年,是2017年處理能力的4.5倍。全市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達15.4萬噸/年,實現零的突破;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能力達6840噸/年,是2017年處理能力的2.3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