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6日電 (吳平華 張林)近年來,珙縣著力推進中醫藥事業、產業、文化“三位一體”高質量融合發展,爭創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
人才是是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基礎。珙縣依靠人才政策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中醫藥專家和技術人才留在珙縣。同時,積極實施中醫藥對口鄉鎮帶動提升機制,加強縣級中醫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積極探索“縣聘鄉用”“鄉聘村用”的基層中醫藥人才流動模式,不斷夯實縣鄉村三級中醫藥服務體系。目前,全縣有中醫類別全科醫生56人,城鄉每萬名居民中醫類別全科醫生數達1.5人。
據珙縣中醫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何平介紹,珙縣通過實施名老中醫“師帶徒”傳承工作計劃和發揮珙縣中醫醫院作為珙縣“西學中”培訓基地及“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心”作用等方式,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補充珙縣中醫藥人才后備力量,補齊中醫藥事業人才缺口。
為縮小城鄉中醫藥服務差距,珙縣不斷建立完善中醫藥發展多元投入機制,將中醫藥事業發展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近三年來中醫藥事業資金投入逐年增長,2023年中醫藥事業投入額為2433.79萬元,占總衛生投入的18.63%。還加大中醫藥配套設施建設投入,實施強基工程,其中投資0.89億元搬遷縣中醫醫院金河院區,建強縣域中醫藥事業“龍頭”,并在全縣13個鄉鎮衛生院高標準建設成中醫館,壯大基層中醫藥事業“樞紐”,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中醫藥服務。
在強“龍頭”和壯“樞紐”的同時,珙縣依托新農村建設,在20個村衛生室建成能開展4類6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的中醫閣。
組建縣中醫藥產業發展專班,立足資源稟賦,推廣“稻藥”輪作、“糧藥”套種和林下中藥材種植,全縣人工種植中藥材28余品種,面積約3.16萬余畝,產量3500余噸,產值達6000余萬元。
此外,為形成關注、喜愛、支持、使用中醫藥的良好氛圍,珙縣充分利用三微一端等媒體平臺、宣傳欄、展板等陣地及各類宣傳活動,成立中醫藥科普宣傳專家團隊,向群眾廣泛宣傳中醫防病治病科普知識、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截至7月,全縣累計開展健康講座44場,義診服務10余次,貼敷17萬余人次,發放中藥涼茶5000余人份,發放宣傳單1萬余份,惠及群眾1.2萬余人次。
下一步,珙縣將持續深化中醫藥體制機制改革,推動“中藥+文化旅游”建設,不斷優化升級中醫藥產業鏈供應鏈,布局未來產業和新興產業,推進中醫藥與餐飲服務產業、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等深度融合,形成中醫藥與其他產業形成跨界組合的新興產業業態,努力爭創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為中醫藥事業發展貢獻更多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