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10日電 (吳平華 黃平)近年來,宜賓市堅持社區減負、賦能、立制同向發力,縱深推進社區減負增效,破解“小馬拉大車”問題。“社區減負,群眾享福。”社區工作者輕裝上陣,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為民實干上來,贏得了廣大群眾的點贊。
減負增效:走家入戶的質量更高了
9月6日上午11點左右,入秋后的宜賓仍熱如酷暑。敘州區柏溪街道崇德社區網格員丁娟在工作中,發現城中花院小區出現環境衛生問題,居民反映比較強烈。隨即,丁娟通過“網格E通”將情況上報敘州區綜治中心,問題很快就得到了處理。

“以前我負責聯系服務4800多戶居民,現在負責聯系服務約300戶居民……”丁娟說,同樣的工作時間和精力,由于戶數的減少,帶來了服務質量的提升,平均每戶上門服務的時間和次數更多了,網格情況更清楚了。
為何丁娟聯系服務的居民戶數大量減少?這里面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拆分超大社區這個減法,二是增加網格員這個加法。

為給社區減負增效,在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2023年6月,有約5.8萬人的超大社區——敘州區柏溪街道岷江社區“分家”,拆分成岷江社區和崇德社區。當年9月起,有2.5萬余名居民的崇德社區正式運行。丁娟同步從以前的岷江社區網格員轉為崇德社區網格員。此外,2023年以來,敘州區在原有226個綜合網格的基礎上新增339個綜合網格,同步新增339名網格員,崇德社區的網格員也隨之增加。
“超大社區拆分前面積過大,社區事務點多線長、面寬量大,基層長期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力不從心,影響社區服務效能和群眾獲得感。”崇德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代紅說,現在社區有了更多的時間、精力解決居民的問題和訴求,社區工作者和網格員走街串巷、走家入戶的頻率大大提高了,為居民提供了更加精細化的服務。
據悉,宜賓市堅持在“減負”上下功夫,聚焦社區服務面積過大、行政事務和機制牌子多等難題,持續為社區“松綁”,順應人口變化動態調整社區規模,實施超大社區、超大網格專項治理,綜合考慮轄區人口、地域面積、物業覆蓋等指標,穩妥有序拆分3萬人以上、轄區面積過大的社區13個,拆分3000人以上網格383個。
同時削減準入事項,建立社區工作事項、協助事項、負面事項“三張清單”,常態化開展報表、檢查、評比、微信群、APP“五多”問題清理,推行臨時進入社區事項部門聯審機制,社區協助事項由108項減少至43項。此外,社區外部平均掛牌降至3塊。
科學賦能:“油箱”里不缺油了
近年來,在宜賓市委組織部的主導下,市、縣(區)兩級常態化開展村(社區)干部“大比武”“大練兵”,基層治理骨干隊伍能力素質得到整體提升。
7月26日,翠屏區第四屆村(社區)干部“大練兵”活動落下帷幕。多屆“大練兵”活動的成功舉辦,不斷提升了翠屏區村(社區)干部隊伍能力素質,成功培育市級“社區名師”3名、區級“社區導師”6名,逐漸形成促進黨建和治理工作深度融合的金字招牌。這是宜賓市為社區賦能的一個縮影。
“作為參加了首屆‘大練兵’的‘老運動員’,我現場觀看了第四屆‘大練兵’,感覺一屆比一屆好,每次都能學到新東西。”翠屏區大觀樓街道仁和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市級“社區名師”張影說,“大練兵”活動和名師一對一、一對多交流培訓等,讓社區工作者收獲很大,大家感覺“油箱”里不缺油了。
在為社區減負增效的同時,宜賓市堅持在“賦能”上作文章,通過力量賦能、資源賦能、工作賦能,為社區“加油”,讓社區動能充足、干勁十足。
鏈接四川輕化工大學宜賓校區、宜賓學院等在宜高校,對社區工作者開展學歷提升和職業資格教育。深化社區書記技能比武,每年遴選10名優秀社區書記擔任市級社區名師,常態化開展領題攻堅等幫帶活動。
依托區域化黨建平臺整合駐區單位資源,廣泛組織在職黨員報到,通過項目認領、共建共享、季度輪值等方式,集成1200多個項目投放社區。
探索賦予社區對清單外任務的拒絕申訴權、逆向評價權等,推動社區評價鎮(街道)、縣(區)級部門,評價結果納入年終考核。
仁和社區工作者文潔對“賦能”感觸很深。她說,到社區工作一年多來,通過參加培訓等方式加強學習,增強了自身素質,提升了服務居民能力,工作很快就步入了正軌。
群眾享福:獲得感幸福感更強了
減負后,社區工作者的時間和精力去哪兒了呢?
在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之際,9月7日下午,約40名兒童在家長的帶領下,來到三江新區白沙灣街道構莊社區組織舉辦的“社區課堂”,興高采烈地制作象征團圓美滿的月餅,既提高了動手能力,又接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今年6月以來,三江新區選擇居民較為集中的洗馬池社區、構莊社區、白利社區和職工較為集中的嘉信社區、志城社區,分類試點打造“社區課堂”樣板,每周六、周日開展互動體驗、戶外研學、參觀企業等豐富多彩的課程和活動,居民免費參加。截至目前,三江新區“社區課堂”已累計開課160余次,惠及青少年兒童5000余人次,受到廣泛歡迎與好評。每次線上征集參與者,名額幾乎都是“秒光”。
據悉,宜賓市通過制定實施“社區減負增效20條措施”、動態監測等舉措和機制,推動社區減負常態長效化,騰出更多時間抓好社區治理和服務等工作,不斷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現在社區舉辦的活動越來越多了,服務越來越精細了。‘社區課堂’讓孩子耍得開心有收獲,我們家長也很放心。”三江新區沙坪街道嘉信社區居民王萍開心地說。
敘州區柏溪街道崇德社區居民王羲說,超大社區拆分后,到社區辦事更近了,也更方便快捷了,以前有時要排隊20分鐘,現在幾分鐘就搞定了。
“不少居民以前叫我們‘表哥’‘表姐’,覺得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就是報表、填資料。”嘉信社區代理副主任李月玲說,“減負之后,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解決居民急難愁盼的問題了。”
宜賓市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宜賓市接下來將進一步深化社區減負、賦能、增效,通過構建投訴舉報、暗訪曝光、逆向評價等多維監管體系,持續糾治違規問題,分層分類開展提能培訓,舉辦全市社會工作創新大賽,提升基層治理服務能力,統籌抓好群眾性文體活動和社區“宜鄰課堂”兩個載體,提高精細化服務水平,讓減負效果更加可感可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