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11日電 (吳平華 曾平)近年來,資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切實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建機制、強供給、優服務,黨政主責強力推動,先后出臺養老服務政策措施及規劃70余個,在兜底保障、設施建設、社會福利、綜合監管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9月19日,民政部老齡工作聯系點座談會在江蘇省太倉市召開,資陽市作為全國10個老齡工作聯系點之一參加會議,并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資陽實踐”為主題進行經驗交流。資陽市老齡化率居全國第二、全省第一,應對人口老齡化,如何寫好“養老”這篇大文章?資陽給出的答案是:聚焦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高品質健康養老需求,加快構建和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供給鏈條“一張網”、為老服務“一站式”的特色養老服務體系。
多管齊下 構建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近年來,資陽市聚焦全市75.84萬名老年人急難愁盼問題,加快推進養老服務制度、供給、保障、監管四大重點領域發展,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養老”變“享老”的溫暖圖景正在成為現實。
“自從馬桶旁安裝了緊急呼叫設備按鈕,我不怕在廁所摔倒沒人知道了。”三個月前,家住資陽市雁江區寶蓮街道雷音花園的馮定和被民政部門納入家庭養老床位建設支持計劃,不僅安裝了智能緊急呼救按鈕,還免費配備了老年護理床、防褥瘡墊、床旁扶手、助行器等適老化設施設備。
家庭養老床位建設是“資陽市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內容,主要為符合條件的家庭困難老年人進行適老化改造,配備智能化設備及輔具設備等,目前全市已建設家庭養老床位5000余戶,為6000余名老年人提供了助潔、助急、助浴及關愛慰藉等居家上門服務超過18萬次。
資陽市已投用養老機構91所、養老床位1.1萬余張,床位利用率超過50%,護理型床位占比超過55%,資陽市社會福利院獲評全國養老服務先進單位,資陽市老年護理院創建為四川省第二批醫養服務示范單位,培育發展了以安岳縣中心敬老康復院、樂至縣桑都老年公寓為代表的各類民辦及公建民營機構近30所。
截至目前,資陽市有1.99萬名老年人納入特困供養,6.38萬名老年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3.9萬余名獨居老年人納入基層村(社區)動態關愛巡訪范圍,對11.6萬名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每月發放高齡津貼,對特困人員、低保對象等老年群體全部實現醫療救助政策銜接。尤其是2023年以來,資陽率先為所有60周歲以上戶籍老年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并納入民生實事高位推動,有效提升了老年人家庭及個人抗風險能力。
凝心聚力 調動社會資源參與養老服務
“大媽,今天天氣不錯,我推您到樓下走走。”56歲的張女士是社區養老院的常客,每個星期她都會到養老院開展志愿服務,深受老人歡迎。
廣泛參與,是推進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關鍵。資陽市把慈善捐贈、志愿服務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引導社會各界捐贈各類項目資金超過2000萬元,在全省率先探索成立以退休老黨員為主的“銀齡先鋒”臨時黨組織,培育發展了一批老年志愿服務團隊及老年志愿服務品牌,開啟“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新格局。
目前,資陽已建立市級老年志愿服務支隊1個,發展老年志愿者1700余人,3個縣(區)分別建立老年志愿服務大隊,并依托基層老年學校、老年協會等組建老年志愿服務小隊,發展老年志愿者3.8萬余人,老年志愿服務實現市、縣、鄉、村全覆蓋。
暖心服務 用心用情增強老人幸福感
臨近中午,位于資陽市雁江區獅子山小區的社區老年食堂又熱鬧起來,60歲以上老人可以享受每餐3—5元的政府助餐補貼,還可享受工行資陽支行推出的2—9元隨機立減補貼,讓老人吃得飽、吃得好。
針對居家老年人特別是高齡、失能老年人做飯難、吃飯難等問題,資陽市民政局等11個部門今年聯合啟動老年助餐服務發展行動,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投用老年助餐網絡4個,開設老年助餐點18個,點位覆蓋7個街道17個社區,日均老年助餐服務達1.2萬人次,不僅落實政府補貼,還積極推動國有銀行履行社會責任,建立了“隨機立減”的老年人就餐補助機制。
針對“老年病”問題,資陽市加快發展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全市建成老年友善醫療機構111家、老年醫院4家、醫養結合機構10家,9家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設立了老年醫學科,5家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同時,為52.2萬人開展了免費健康體檢,為48.3萬人建立了健康檔案,為41萬人提供了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為1.12萬人提供了居家護理服務或免費上門健康服務。全市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全部簽訂了合作協議,為養老機構開通醫療服務綠色通道,優先提供急救急診、預約就診、雙向轉診、業務指導等10余種服務。
資陽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民政系統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堅持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原則,持續推進城鄉基本養老服務均等化發展,加快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覆蓋全體老年人,可感可及可持續的全域養老服務工作新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