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18日電 (劉明霞)近年來,瀘州市聚焦“一老一小”,以“長樂瀘州”養老模式、“1573”普惠托育模式為抓手,補短板、增供給、優服務,先后出臺《瀘州市“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瀘州市“十四五”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等,著力構建“老有頤養、幼有善育”的養老托育服務體系。
10月14日早上8時45分,龍馬潭區小市街道杜家街社區初邁托育園門口,市民王友萍和老伴將兩歲半的外孫女交到托育老師手中。“這里離我們住的菁華美領居二期很近,走路過來就幾分鐘,老師們也很專業。”王友萍說,托育園還有在線監控設備,家長們可通過手機實時查看孩子情況,非常放心。
據初邁托育園園長劉琴介紹,該托育園是龍馬潭區首家依托社區陣地打造的普惠性托育園,建有普惠托位60個,為周邊居民提供臨時托、計時托、半日托、全日托、周末托等服務,自今年7月開園以來,目前已接收送托嬰幼兒40余名。
近年來,瀘州市統籌城鄉規劃布局,盤活現有場地資源,創新打造園區、企業、事業單位、社區、幼兒園5類辦托模式,建成各類辦托機構352家、托位1.9萬個,每千人口托位數提前完成國家標準。其中,瀘州市創新制定普惠托育機構認定標準,引導338家普惠性托育機構規范發展,打造示范機構77家。
養老服務方面,瀘州市積極探索“醫養+、物業+、智慧+、社會+”4條養老服務路徑,打造醫養結合機構31家、年均服務3萬人次,“物業+養老”服務站30個、年均服務2.8萬人次,“城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初步構建。同時,持續完善農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建成縣級失能老人照護中心7個、農村區域養老服務中心66個、農村養老服務驛站213個、養老床位2.33萬張。
蘿卜燉豬蹄、蒸雞蛋、酸菜粉絲湯……10月14日,參加完舞蹈隊兩個小時的排練后,已臨近中午,66歲的李玉梅就近在舞蹈教室旁的社區食堂吃了午飯。李玉梅是龍馬潭區紅星街道天立社區居民,每周兩次到社區老年教育學習中心參加社區舞蹈隊的排練活動。“我們排練時間長,回家做飯太累,外邊吃又太貴,社區食堂方便還實惠。”
“食堂對90歲及以上老人免費,80-89歲老人9元一餐,70-79歲老人11元一餐,60-69歲老人12元一餐,每餐三葷兩素一湯,每月前來用餐的老人約有500人次。”紅星街道天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劉麗說,該養老服務中心集營養餐廳、閱覽空間、愛心超市、康養中心、老年教育等多種功能于一體,面積2500平方米,“不僅服務天立社區居民,還服務紅星街道所轄居民。”
據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9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關于扎實推進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的通知》,支持瀘州等56個城市率先開展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并將重點支持提供具備短期托養的社區養老服務和嬰幼兒托育服務的建設項目。目前,瀘州市已梳理儲備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項目176個,總投資15.15億元,涉及養老、托育、社區助餐、文化休閑、體育健身、健康服務、兒童游憩等服務設施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