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23日電 (鄒剛)“出腳是直線,落腳時,腳尖稍外撇。”近日,在營山縣行知小學操場上,指導老師李欣東正在給該校川劇社團的孩子們講解川劇臺步。
近年來,營山縣致力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資源,促進文藝資源與教學資源深度融合。

開設豐富課程 推進藝教融合
今年61歲的李欣東是南充市戲劇家協會會員,營山縣文化館原戲劇、曲藝輔導教師,營山縣文化志愿者協會會員,同時也是川劇、翻山鉸子的指導教師。
“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川劇臺步很快就學會了。”李欣東介紹,川劇是中國傳統戲劇的一種,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聞名。而臺步是川劇演員的基本功,對于塑造角色形象、展現戲劇情節具有重要作用。
“讓學生在體驗傳統文化之美的同時傳承地方特色文化,真是一舉兩得。”營山縣行知小學校長晏豐雷說,學校開設了翻山鉸子、藍曬、衍紙畫等25門社團課程,其中非遺類課程占60%。學校每期舉辦藝術節,展示藝教融合成果,展現師生風采,營造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氛圍。
據了解,該校堅持“行知合一藝文雙馨”的育人目標,一直重視藝術教育,把藝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藝術養分。選送社團參加各級文藝節目展演,根據翻山鉸子創編的舞蹈節目《金鉸娃》參加全國第三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榮獲一等獎,并獲創編優秀獎;合唱節目在2023年南充市班級合唱評比中獲二等獎。
行知小學藝教融合成果只是營山縣推進藝教融合工作的一個縮影。目前,該縣已推動6所試點學校、9個協會、7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3名藝術教師與縣內10余所學校精準配對,開設翻山鉸子、川劇、舞龍、簸箕畫、剪紙、武術、書法等各類非遺傳習班和興趣班30余個,惠及學生2萬余人。各協會根據合作意愿,定期走進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教學活動,讓學生們能夠長期、穩定地接受藝術熏陶。
“傳統文化進校園,不僅能促進文藝資源和教學資源雙向流動,還能更好挖掘縣域文化資源,傳承地方特色文化,加快形成載體多元、形式多樣的文化傳承新態勢。”營山縣文廣旅局黨組成員雷明艷介紹,營山縣擁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悠久的歷史文化遺跡和獨特的民俗風情等,下一步將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為學校的藝教工作提供更多實踐平臺。
“營山的每一所學校都成立了社團,我們將根據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和藝教深融開展情況,發動全縣文藝院團、協會、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走進校園,常態化開展文藝活動指導、文藝專題教育、文化藝術師培、實踐基地建設等工作,不斷推動藝教融合結出碩果。”營山縣文聯主席晏良華表示。
緊扣興趣愛好 強健學生體質
近日,在營山縣駱市小學大課間活動中,孩子們沉浸在八段錦的氛圍中,時而舒展,時而緩慢。

在足球興趣班,孩子們在球場上奔跑、傳球、射門,展現出蓬勃的活力和對足球的熱愛;書法興趣班里,孩子們專注地書寫毛筆字,一筆一畫盡顯認真與執著;腰鼓興趣班中,孩子們整齊地敲擊腰鼓,歡快的鼓點聲響徹校園。
“孩子們不僅身體變健壯,增強了體質,還學會了堅持與合作,回家主動教爺爺奶奶打八段錦!”該校校長郭立權說,該校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提升至98%,近視率同比下降15%。學校大課間上午以“剛柔并濟”為特色,融合跑步(耐力)、武術操(力量)、太極八段錦(柔韌)的“三維體能訓練”,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質。下午實行“1+ X”模式,以跑步為基礎,搭配足球、放松操等自選項目,充分尊重學生興趣,確保每日運動量達標。
據了解,營山縣駱市小學秉承“以藝育德、以體強身、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深度融合藝術、體育與文化教育,打造“腰鼓鏗鏘、繩舞飛揚、足下生輝”的校園特色品牌。通過多元大課間活動、社團課程創新及公益實踐,走出了一條“藝教融合、五育并舉”的素質教育新路徑。
當天,在營山縣希望中學社團課上,舞龍社團的“雙龍戲珠”“騰云駕霧”與武術社團的“少年中國拳”,融合傳統套路與現代編排驚艷全場。
據了解,該校開設了29門社團課程,其中非遺類課程占40%。以舞龍、武術為核心,構建“基礎技能+文化探究+實踐創新”三級課程體系。
“通過舞龍、武術等團隊項目,學生協作能力、抗壓能力顯著提升,2024年全校學生心理測評優良率達91%,家長滿意度達98%。”營山縣希望中學校長易波說,該校與市縣文廣旅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合作,聘請民間藝人為專業老師,與校內教師共同組建了一支專業、高效的社團課教師團隊,為課程注入原汁原味的文化基因。
據了解,該校自武術社團組建以來,在各類舞臺上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在南充市青少年(學生)武術套路、散打錦標賽和南充市第七屆運動會上,該校學生分別獲得男子甲組44公斤級、52公斤級第二名和第三名,散打男子甲組68公斤級第三名。
“藝教融合開設的課程既符合藝術教育規律,又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鍛煉孩子們的身體,增強孩子們的體質,同時契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特點。”營山縣教育和體育局教育股工作人員王琳說,下一步將推動藝教融合從強健體質到賽事育人,打造藝教融合“營山樣板”。
發揮個性特長 打造藝教品牌
近日,在營山縣回龍中心小學校園內,由學生們創作的二十四節氣簸箕畫形象生動,為校園增添了勃勃生機。
簸箕,是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工具,被用于揚米、篩糠等。然而,當它遇到孩子們的畫筆和無盡的想象力時,便煥發出全新的藝術生命力,變成了一幅幅別具一格、精彩紛呈的作品。
“這些手繪簸箕畫,有著接地氣的溫暖,它們見證著民間藝術的傳承。”該校校長蔡明說,學校成立簸箕畫社團,一直致力于培養學生對美術的熱愛與創造力。同時,通過舉辦藝術節活動,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將創意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從而促進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蓬勃發展。

近日,營山縣紅光小學“線牽云端夢紙載少年心”第二屆風箏藝術節啟幕。該校師生以傳統文化為墨,以藍天為卷,共同書寫了一曲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華章。
活動現場,孩子們活力四射,盡情奔跑,將夢想與歡笑融入春風。各式各樣的風箏在空中肆意飛翔,將天空裝點得如夢如幻。地面上的童趣與天際的斑斕光影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壯觀的春日圖景。
“本次風箏節是一場融合文化、科學與童心的春日盛宴,更是屬于每一位紅光學子的成長慶典。”營山縣紅光小學校長王東說,孩子們放飛的不僅是手中的風箏,更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美的追求、對未來的向往。下一步,學校將繼續以風箏這一傳統文化元素為依托,鍛煉孩子們的動手和思考能力,培養審美與創新精神,讓他們在參與中領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除了回龍中心小學、紅光小學,云鳳實驗小學以“五美少年”為辦學特色,化育中學、西城實驗小學、消水小學是足球特色示范校……班班有活動、校校有特色的藝教融合局面基本形成。
“我們堅持把藝教融合與學校特色發展、學生個性成長相結合,創新形式,豐富載體,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藝教融合品牌。”營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華表示,在未來三年內,讓全縣60%的學校形成具有特色的藝教融合模式,學生藝術素養測評優良率大幅提升。為此該縣規劃了詳細的實施步驟,分階段推進藝教結合班、非遺傳習班、非遺興趣班的開設;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從組織領導、隊伍建設、場地建設、師資配備等方面為工作開展提供堅實支撐,確保藝教深度融合工作有序推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