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華祥接受采訪。 張浪 攝
(四川統戰人說統戰事)農工黨四川省委會原副主委夏華祥:建言資政,無愧人生
中新網成都5月13日電 (記者 王鵬)“曾經,我最大的抱負是當好一名人民教師。后來進入農工黨。建言資政,對我個人來講是人生的一種豐富,我無愧這一生。”近日,回憶多年來在民主黨派的工作,中國農工民主黨四川省委會原副主委夏華祥無限感慨。
今年59歲的夏華祥,出生于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雅礱江畔的一個小山村,后考上四川大學并留校工作。他曾在原國家教委(教育部)工作多年,后被國家公派英國留學,回國后在川大從事行政管理。2006年,根據組織安排,夏華祥調至農工黨四川省委會工作,后擔任農工黨四川省委會副主委,還擔任了四川省政協常委、副秘書長、人資環專委會副主任、四川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等職。
多年來,夏華祥一直關注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保護。他說,這與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關。從小在雅礱江畔長大的他,對江水有特殊感情。他曾見過大洪水的危害,也親眼見到因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等危害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現象頻發。
“來到農工黨工作后,資源環境領域是黨派的重點關注領域,也給我提供了一個途徑。”夏華祥說,自己很早就意識到,長江是一個整體,保護長江應該從上游抓起。在10年前,他就推動農工黨四川省委會圍繞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保護,每年開展一次重點調研,并推動農工黨中央及有關方面高度重視長江上游的綠色發展。

夏華祥在工作中。 張浪 攝
在此背景下,近10年來,夏華祥每年都要前往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調研,不少大江大河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調研過程中,他也更加深刻認識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藏族牧民有一種游牧的生活方式,其實一方面這是主動適應環境,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對資源的過度利用。”夏華祥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融入了許多這樣的環保理念,“我們的環境保護政策為什么有這么多人擁護,里面有很深厚的文化基因。”
與此同時,夏華祥更加意識到,保護環境并不意味著完全不開發自然資源,關鍵在于“怎么開發”“怎么用”,“當我們把綠水青山保護好了,怎么才能轉化為金山銀山,有效地轉化渠道在哪兒?總不能讓當地老百姓穿著羊皮褂去保護環境吧?必然要把生活發展上去,這種發展怎么協調?”
夏華祥說,以金沙江流經的攀枝花市為例,農工黨多年前在攀西地區召開了生態環境論壇,專門研究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和諧關系。正是在各民主黨派的大力支持下,氣候條件獨特的攀西地區積極發展康養產業,并實現快速發展,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近幾年,農工黨四川省委會還對口達州市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經過認真、細致的調研,夏華祥認為長江生態保護必須打破現有行政區劃的界限,必須用系統觀念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江河流域治理,必須打破現有的行政區劃的分割和限制,要把一條河看成一個整體,制定統一的規則和制度,而不是現有的分段承包,畢竟河流是流動的啊!”
一談起經濟問題、環保問題,夏華祥總有說不完的話。他說,自己年輕時就有一種知識分子的情懷,希望用自己的能力推動國家、社會進步,這也是他多年來不變的初心。
從一名“山村娃”到如今的經濟戰略、環保領域專家,夏華祥常發自肺腑地感慨偉大的時代成就了自己,“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都是改革開放以后良好的教育環境造就的。”
即將退休的他,十分感慨農工黨給自己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民主黨派內部智力密集,眼界超脫,我深受影響。利用黨派渠道建言資政,也是知識分子家國情懷的一種實現方式。”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但每一點社會進步都需要人推進才能實現,個人的力量如果能匯聚到推進社會進步的洪流中,是十分光榮的事。”夏華祥堅定地說,這么多年,自己在崗位上盡了力,“回首往事,我可以說,我沒有浪費生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