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統戰人說統戰事)無黨派人士李純:未來的中國建筑將以文化鑄魂、科技賦能
中新網成都6月15日電 (記者 賀劭清)“當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開始從注重物質生活變為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更加關注形式背后的文脈,現代建筑的發展方向朝著具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轉變。”無黨派人士,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純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中國建筑與城市會越來越有自身的特色和個性,這也是中國建筑和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文化自信的直觀體現。
建筑作為一種文化類型,具有鮮明時代和地域特征,它不僅是記錄歷史的載體,是地域文化發展的總和,也是社會思想觀念的一種表現方式和物化形態。隨著時代發展,建筑有著不同的、更寬闊、更復雜的社會要求與新內容,但其本質依舊沒有發生變化。

工作中的李純。 劉忠俊 攝
李純介紹,在原始社會時期,中國就有了散布在不同地域的、多元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差異巨大,氣候各不相同,各地的建筑和建筑文化也各有差異。北方地區的居住方式由最初的穴居建筑到半穴居建筑,再到地面建筑,體現出“土”的特點,厚重敦實;南方地區的居住方式由巢居到干欄式,再到地面建筑,則體現出“木”的特點。
“在漫長的古代時期,建筑始終是立足于自然條件的基礎上,而自然條件具有地域性。作為人與自然的中介,建筑通常采用本地的材料,以其適用的方式去建造。”李純以四川成都為例介紹,成都溫和、濕潤的氣候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成都建筑種類以“合院”為主,民居呈現出“外封閉、內開敞,大出檐、小天井,高勒腳、冷攤瓦”的基本建筑特征。

工作中的李純。 劉忠俊 攝
在李純看來,世界各國在經歷城鎮化高速發展階段時,全球化貿易和全球工業化帶來了現代建筑材料、技術的普遍適用性,突破了空間和自然條件的限制,氣候、環境對建筑形式的影響越來越小。同時,全球一體化導致的全球文化趨同,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地域文化逐步被全球文化所淹沒,建筑的民族性被建筑的“國際性”所取代。
“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建筑師在發掘、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以及中國人對高品質美好生活的需求,扎根當時當地的環境,突出地方個性。”李純表示,建筑師是一門十分古老的職業,建筑設計也是一個相對傳統的行業,隨著時代的變化,建筑師和建筑設計也總能以不同方式發展。
除了利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創造符合現代需要、滿足現代功能的建筑,對現存古建筑進行保護也成為一代代中國建筑師的工作、科研重點。中國現存古建筑數量多、分布廣,類別多樣,特別是傳統古建筑以木構建筑為主,老化、蟲蛀、水浸等問題尤為凸顯,這些問題都是西方的石頭建筑所沒有的。
李純以四川為例介紹,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開展了華西壩鐘樓的重建,對原本的哥特式建筑進行了中西融合的改造,讓古建筑鐫刻時代的記憶,成為華西壩獨特的景觀符號;在對寬窄巷子進行周邊環境的綜合提升中,通過發掘關鍵節點,打造形象標識,構筑街區氛圍,提升產業品質,在空間和文化上對寬窄巷子實現了延續和拓展。
“從‘整舊如新’到‘整舊如故’,我們更加關注歷史建筑的再生問題,盡可能多地保存一定比例的建筑原貌,讓它的場所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和再現。”李純介紹,“整舊如故”的同時,中國建筑師們還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環境需求作為改建的基本要求,恢復建筑的功能,讓歷史建筑持續具有生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