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whty > 中國新聞網

四川彝文書法傳承人:30余年心不改 弘揚民族“筆墨香”
2021年11月05日 14: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曹惠君
分享到:

  盧拉伙用羽毛筆書寫彝文。 王磊 攝

  中新網涼山11月4日電(起鈺婷)“這四個彝文用漢語翻譯,意思是‘五谷豐登’。”4日,56歲的彝文書法家、四川省彝文書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盧拉伙坐在工作室的書桌前,鋪上宣紙,調好墨色,手握雄鷹羽毛制成的書寫工具,神色從容地進行著彝文書法創作。

  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歷經幾千年傳承,是巴蜀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盧拉伙孜孜不倦研究彝文書法三十余年,其作品被陜西華夏碑林藝術苑、國家圖書館、民族文化宮、韓國青州博物館等收藏,為彝文書法藝術研究開創了先河。

  盧拉伙出生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的一個彝族家庭,家中延續著畢摩(彝族傳統宗教中的祭司)世襲的傳統,盧拉伙的舅舅們都是畢摩,這讓他從小就見過很多彝文經書。上世紀80年代,盧拉伙在成都上學,對漢文書法產生了濃厚興趣。在學習漢文書法的過程中,他意識到,“寫漢文書法的人很多,也不缺少我一個,我何不學習一下寫彝文書法呢?”越學越深的盧拉伙,不光探索起彝文書寫,還專門研究了彝文書法藝術。

  盧拉伙謄抄彝族畢摩經文時使用的書寫工具和紙張。 起鈺婷 攝

  “我開始學習彝文書法時并沒有學習范本,只有借經書來抄寫,去收集一些碑刻的復印件、照片來臨摹,后來慢慢就形成了個人探索研究的項目。”盧拉伙說,他發現彝文書寫的理論、規律一直靠畢摩口口相傳,在歷史上缺乏相應的文字記載,便決定認真從書寫學習中總結經驗,把經驗總結為理論,通過個人努力填補這一空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盧拉伙的寫字臺上,放著一排形狀古怪的“筆”:杉木片、竹簽、麻桿,以及用從森林里撿拾的雄鷹羽毛制作的羽毛管。筆尖上都有干涸的墨汁,這些是盧拉伙自制的書寫工具。“經過時代的演變,如今彝文書法跟漢文書法的學習程序、審美規律相通,但在具體的書寫中,彝文仍保持使用古老的書寫工具。”據盧拉伙介紹,他所在的鹽源縣還有900多人在用這種最古樸的方式傳承彝文。

  翻閱滿屋的資料、練習千萬張字稿、拜訪老畢摩討教……通過長期的執著堅持和艱辛努力,盧拉伙的彝文書法創作和理論研究漸漸走向成熟。2016年他所著的《彝文書法研究與彝文碑刻臨摹》《規范彝文書法字帖》,填補了彝文書法理論和字帖的空白;他的彝文書法藝術作品也出現在各種重要的書法刊物、展覽上,在國內外重要的書法活動中獲獎,讓更多專家學者認可了彝文書法藝術的價值。

  盧拉伙三十余年如一日堅持彝文書法練習。 王磊 攝

  為加強彝文書法教育,更好傳承民族文化,盧拉伙每年會走進高校開展彝文書法講座,并在各地積極舉辦彝文書法展覽。2013年,“鹽源縣彝族文化研究協會”成立,盧拉伙也開始通過協會召集學生群體在假期進行彝文書法的學習。“我現在還記得,第一期就有135人來學,漢族、彝族,鄉鎮、城市來的都有,效果還不錯。”傳承有門路,這讓盧拉伙很欣慰。

  經過數年教學時光,盧拉伙如今選中3位徒弟作為傳承人培養。“要真正學好彝文書法,熱愛是必須的,還要有吃苦耐勞的堅強品性和終身從事研究的志向。”盧拉伙表示,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年輕人深入彝族書法藝術的學習鉆研和創意實踐,讓彝文得以在更多領域發揚光大。(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最新久久偷拍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 亚洲国产福利A∨在线观看 天天国产精品污视频 | 丝袜美腿亚洲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AV人片女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