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昌市瀘山風景區,坐落著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這是我國最早的民族博物館,也是反映奴隸社會形態的專題博物館。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于1985年8月4日建成開放,館內設有8個陳列廳,從縱向和橫切面用實物、文字敘述、圖片資料等形式,向觀眾展示了彝族奴隸社會中涵蓋的政治、經濟、歷史、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等內容。館內藏有文物3100多件,完整地記錄了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制度發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過程,也反映了彝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以及彝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館前陳列著一座大型雕塑,題材為“涼山之鷹”。彝族人自稱為鷹的后代,雕塑主體是一位剽悍魁偉的彝族漢子,他腰插短刃,身披“查爾瓦”,面對浩渺的邛海吹起牛角號,前傾的身姿,仿佛即將振翮騰空一嘯沖天的鷹,表現出彝族人民勇武剛強的性格。
在博物館祭祀臺的后園內,還有兩座極具象征意義的大型雕塑,分別是一堆被斬斷了的粗壯繩索、一副被打開了的金屬鎖鏈和鐐銬,表現的是彝族人民擺脫野蠻的奴隸社會制度,獲得了翻身和解放。
這座博物館對研究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等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和佐證價值,被譽為“專題博物館的典范”,是奴隸制社會的“活化石”,也是研究奴隸制社會的“活教材”。(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勤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