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30日電 成渝地區濃郁的文化元素如何為外國藝術家提供獨特的創作給養?近日“巴適—外國藝術家的‘雙城記’”在位于成都的許燎源博物館·當代藝術館拉開帷幕,來自成渝地區的5位外國藝術家用作品聯袂唱響一曲藝術“雙城記”。

據悉,本次活動是“2023成都·歐洲文化季”主題活動之一。參展藝術家現場交流創作心得,分享自己眼中的“巴適”川渝。展覽將持續到6月4日,市民可免費參觀。

此次參展藝術家包括:來自英國的史云森和芥末絲、來自荷蘭的包睦菲、來自德國的舒曼和來自亞美尼亞的阿門·格沃彥。川大的鐘樓、渝中區的落日、大足石刻、青銅神樹、糖畫與翠竹……本次參展創作基于藝術家們在成渝兩地長期生活的所見所想與深刻體驗。
“巴適”是川渝地區方言,也是本次展覽的主題。大寫的“巴適”二字,不僅道盡藝術家們與成都的不解之緣,也成為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美美與共的絕佳例證。藝術家們以“他者”視角,將各自的本土文化沉淀與中國文化際遇融會貫通,以藝術語言對川渝地區的濃郁體驗進行高度提煉和多元表達。

史云森不僅是參展藝術家之一,也是現任英國駐重慶總領事館總領事。史云森的創作風格追求簡潔明快、圖形表達,采用明亮、淺淡、平實的色彩,美感躍然紙上。本次所展作品都是史云森在中國生活期間所作,尤以近兩年在重慶的畫作為主。在史云森看來,“我希望我的繪畫作品能夠給觀眾帶來愉悅,沒有什么比這更重要了”。
參展藝術家中,包睦菲在塞內加爾、幾內亞比紹、巴西、葡萄牙、荷蘭和中國的生活和工作經歷,賦予了她多元文化的接觸體驗。她將個人背景與新文化體驗相結合,使用不同文化的媒介進行在地性藝術創作。芥末絲在中國生活了十年,從2018年起用波普的藝術風格,創作關于中國老建筑和傳統文化符號的絲網版畫、膠版畫,再現老建筑和中國文化長河中的遺跡,賦予創作對象當代藝術的視覺新生。阿門·格沃彥的作品大多以自然為主題,曾在峨眉山找尋靈感,有著中國山水畫式的典雅氣息和明亮張揚的色彩。舒曼的攝影作品獨具幽默,將其對城市生活的碎片式看法濃縮成相互連接的圖像蒙太奇。
據了解,“2023成都·歐洲文化季”還將為市民推出藝術展、電影周、咖啡文化月等主題活動,均免費開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