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墻環抱,綠水縈繞,荷池相通,古木扶疏。7月盛夏,位于眉山市區的眉山三蘇祠博物館迎送著往來游客,典雅清幽。不少游客的目標,是三蘇祠式蘇軒舉辦的“中國有三蘇——眉山蘇氏的家國情懷”主題展。1500平方米的現代化展廳和106畝古典園林組合的沉浸式展覽,讓觀眾既能觀看,又能互動體驗;既能欣賞文物,更能從中看到文化。
三蘇祠,正是一扇通往中華文化的大門。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視察時來到三蘇祠,他指出:“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有‘三蘇’,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證。”
“這是對三蘇祠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的肯定,也對三蘇祠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目標和要求。”眉山三蘇祠博物館館長陳仲文表示,要以更強的歷史自覺,把三蘇祠放在中華文化的背景中去審視,把“三蘇”放在民族自信的道路上去標識,從“三蘇”身上找到作為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應有的志氣、骨氣、底氣。
傳承闡釋
開辟新時代蘇學研究新視野
7月26日上午,在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中國蘇軾研究會副會長朱剛以“從桃源流出的江湖——蘇詩的‘江湖’書寫”為題,分享自己多年來對“蘇詩”及蘇軾人生的體悟。
這是眉山三蘇祠博物館主辦的“東坡大家講”第五講。今年3月開講以來,“東坡大家講”先后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圍繞蘇軾的政治理念、家風家教、人生哲學、文藝成就等舉行普及性講座。
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莫礪鋒此前多次參觀三蘇祠,但在三蘇祠講東坡還是頭一次。“能有機會在東坡老家講東坡,是我這個在大學講了幾十年東坡的老師最高的榮譽。”這位“超級蘇迷”表示。
一年多來,“東坡論壇”“名人大講堂”“東坡大家講”等三蘇文化主題講座共舉辦40余次,眉山三蘇祠博物館的“學術濃度”顯著提升。同時,三蘇祠積極搭建專家智庫,組建以袁行霈、黃惇等專家為成員的學術委員會,全面搜集整理三蘇文化相關資源,孵化一批權威學術成果。
由西南大學文學院中國書法研究所和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共同主持的45卷本《蘇軾書法全集》就是一例。編撰團隊天南海北搜尋、梳理、考證東坡書法遺跡,最終形成的《蘇軾書法全集》,共收錄海內外20多家文博機構及私人藏家收藏的蘇氏一門書法作品940余件,去除同名作品后有500余件,其中蘇軾作品約460件。可以說,幾乎囊括了當前傳世最重要的蘇軾書法墨跡和歷代拓本,為目前同類出版物中收錄最全、材料最新、出版規模最大。
深化研究,創新闡釋,開辟新時代蘇學研究的新視野、新境界,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已經明確了家風家教、家國情懷、治國理政理念、民本思想、人文精神等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點。“以精深的研究成果展現三蘇祠的博大,以豐滿的闡釋展現‘中國有三蘇’的自信。”陳仲文表示。
守正創新
用時代審美奉獻地道“川味”
7月20日晚,在石家莊大劇院,四川人藝“煥新”打造的話劇《蘇東坡》圓滿結束為期2個月的2023全國巡演。“東坡居士,豪邁如是;觀劇如我,熱淚盈眶。”“話劇很棒,身臨其境!”社交平臺上,觀眾紛紛點贊。
此前,四川人藝特意將巡演啟動儀式選在眉山三蘇祠博物館舉行,相關演職人員走進三蘇祠尋找初心,以最佳狀態出征。“去年以來,我們不斷從藝術性和觀賞性方面進行打磨,讓劇目更加緊湊、精致。”四川人藝相關負責人說,未來他們還將“回到”三蘇祠,結合蘇東坡的政論思想等內容,繼續進行提升。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年多以來,從眉山三蘇祠博物館汲取靈感或在此創作的文藝作品“井噴式”亮相,成為四川以及全國舞臺上的靚麗風景線。
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陳智林就是見證者之一。2022年8月,由著名作曲家李天鑫作曲、陳智林演唱的戲歌《定風波》MV上線。視頻中,陳智林化身“蘇東坡”,用川劇聲腔在三蘇祠傳遞蘇軾的瀟灑人生,帶領觀眾感受古祠風韻、文脈源長。目前進行的第三屆四川藝術節上,由他主演的川劇《夢回東坡》也將首演。
創新不僅在內容主題上,也包括形式載體與傳播渠道。一年來,三蘇祠與互聯網頭部文化IP“意公子”合作推出短視頻;拍攝“中國有三蘇”系列短視頻國際傳播節目;持續開展東坡詩詞擂臺賽等特色活動……換一種“打開方式”,文化之美得以豐富和放大,三蘇文化愈發“接地氣”,融入公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的日常生活。
“五千年歷史留給我們太多有價值的東西了,我們要站在‘00后’的角度,用最好的腔調傳承。”陳智林認為,要用今天的審美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全方位的認知發展,守正創新。
這也是文藝作品、文化產業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探路。下一步,三蘇祠還將推進品牌化輸出,建立三蘇文化IP形象,同時創新文化出海方式,面向世界講好三蘇故事,實現從內容到產品到服務的全產業鏈輸出。
普及推廣
讓三蘇文化“走出去”“活起來”
作為全國首個以三蘇家風家教為主題的展覽,本次“中國有三蘇——眉山蘇氏的家國情懷”主題展由4個部分組成,除了眉山三蘇祠博物館館藏,還展出了來自上海博物館、四川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等10家文博單位的百余件(組)珍貴文物。
文物只是其中一個看點,為了讓觀眾感興趣、看得懂,展陳設計也花了大功夫。“進入三蘇祠,便進入了展廳。”主題展策展人翟曉楠揭秘:以三蘇祠為依托,室內室外聯動展示,表現三蘇父子家國情懷的景觀式展覽。
從歷史長河中“活起來”,走進當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三蘇文化傳承弘揚的題中應有之義。特色鮮明的展覽,成為三蘇祠一大亮點。
借此推動三蘇文化“走出去”,三蘇祠更是不遺余力。2022年11月29日,由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參與承辦的“高山仰止回望東坡——蘇軾主題展”亮相四川博物院,以國內39家博物館的274件珍藏和場景營造,帶領觀眾通過蘇軾的人生經歷,感受北宋社會風貌。今年7月,“蘇家園子——三蘇祠主題繪畫展”在眉山市美術館舉行,三蘇祠拿出75件館藏繪畫作品,讓更多優質文博資源面向世人。
陳仲文表示,以更高的站位推進三蘇祠展陳改造提升,增強展陳的義理性、敘事性、系統性和體驗感,打造具有全國范圍影響力的精品展覽,不僅有助于以更廣的渠道傳播三蘇祠的“名”,也是三蘇文化普及推廣的重要手段。
除了展覽,相關的探索也不斷豐富、深化。今年4月,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入選四川省首批文博研學基地名單,“蘇軾是怎么煉成的——探索蘇軾成才之秘”等3門研學課程入選四川省首批文博研學課程推薦名單,數量在全省位居前列。三蘇祠還不定期舉辦古琴、香道等公益課程和雅集活動,讓各個年齡段受眾都能品味傳統文化之趣。
聚焦三蘇文化傳承重點領域,三蘇祠還有更多設想。“以黨員、干部、青少年為重點,以三蘇祠為載體加強三蘇文化家訓家風教育,在三蘇祠建設蘇門家風家教館,打造流動展館,推動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陳仲文說。
記者 余如波
講好三蘇故事
闡釋
●一年多來,“東坡論壇”“名人大講堂”“東坡大家講”等三蘇文化主題講座共舉辦40余次,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學術濃度”顯著提升
●今年4月,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入選四川省首批文博研學基地名單,3門研學課程入選四川省首批文博研學課程推薦名單
●45卷本《蘇軾書法全集》收錄蘇氏一門書法作品940余件,其中蘇軾作品約460件,為目前同類出版物中收錄最全、材料最新、出版規模最大
出新
●由四川人藝“煥新”打造的話劇《蘇東坡》開展了為期2個月的2023全國巡演
●正在進行的第三屆四川藝術節上,川劇《夢回東坡》將首演
●一年來,三蘇祠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推出短視頻;拍攝“中國有三蘇”系列短視頻國際傳播節目;持續開展東坡詩詞擂臺賽等特色活動
推廣
●2022年11月29日,“高山仰止 回望東坡——蘇軾主題展”亮相四川博物院,內含國內39家博物館的274件珍藏和場景營造
●全國首個以三蘇家風家教為主題的展覽——“中國有三蘇——眉山蘇氏的家國情懷”,除了有眉山三蘇祠博物館館藏,還展出了全國10家文博單位的百余件(組)珍貴文物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