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7日電 (關巖)17日,天府文化云講堂在杜甫草堂內再次開講。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周嘯天作為主講嘉賓,以與主持人周東對談的形式,講述李白、杜甫、高適等與蜀都的傳奇故事,賞析他們在蜀地留下的名詩佳作,共話成都這座詩意之城的獨特魅力。
“寫《蜀道難》時,李白集中寫的是由秦入蜀,從長安到成都這一段蜀道,其中加入了他很多的想象。《蜀道難》是結合了知識性和興趣性的寫作,能成此篇,千古難得。”周嘯天說,至此,蜀道之奇險也更為人知曉。一唱三嘆間,那些關于蜀道的綺麗想象至今仍在延續。
與李白詩風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作為“入川”代表,杜甫在成都停留了3年零9個月。成都不僅是他的棲身之所,在成都的這一段時光也成就了他詩歌創作中的一個巔峰,眾多名篇佳作中關于成都的描寫更是金句頻出。
杜甫在成都創作的240余首詩作中,最為著名的還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是杜甫在成都的代表作之一。在那個寒風暴雨的夜晚,聯想到天下疾苦,他深深感慨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就是杜甫長久以來一直都飽含著的民胞物與的情懷。”周嘯天強調。
成都緣何會不斷出現在唐詩畫卷中,又因何成為一座詩意之城?“這離不開蜀地的富庶、雄奇的自然山川、人文的厚重、繁榮的音樂文藝。”周嘯天分析說,文化的繁榮離不開穩定的社會和經濟環境。同時,詩歌、音樂、舞蹈等有著文化藝術之間的共性,所以“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的成都自然能孕育出繁榮的詩詞文化,成為培育詩人的搖籃。
而對于普通人如何寫好傳統詩,周嘯天也給出了自己的經驗:選題立意應先于平仄韻律。即可以先跟著先人的佳句研習推敲,寫作前第一步應清楚主題立意,先選好意向,不必急于考慮詩句的平仄關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