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3日電 (馮中燕)近年來,瀘州市敘永縣全面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不斷涌現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經驗做法,人民群眾思想觀念逐漸轉變,從被動“不敢辦”轉變為現在的主動“不愿辦”,改善了“跟風攀比、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等問題現象,全縣社會風氣明顯好轉,精神文明建設水平全面提升。
獨創“石榴籽”模式拓展治理方式
敘永縣有苗族、彝族等33個民族,是全省最大的民族雜散居縣,人文底蘊十分深厚,但在部分民族傳統文化中,仍然存在著一些陳舊的習俗和觀念。
近年來,敘永縣獨創“石榴籽”涉民族糾紛調解模式,選聘一批擁護黨、有威望、善調解的“彝族德古”“苗族長老”以及民族黨員擔任“石榴籽”調解員,認定一批在民族區域具有普遍約束力和公信力的民族風俗習慣及村規民約58條,通過道德“紅黑榜”、家族會議、村民說事等方式,引導村民自覺抵制高價彩禮、搶婚等不正之風,著力推進移風易俗。
定制“古寨特色”深化文明維度
敘永縣江門鎮古寨社區推行群眾“道德銀行積分制”管理,社區以戶為單位,以100分為基礎分值,按照積分制度要求(包括愛國守法、共建共治、鄉風文明、生態宜居四個大項,28個小項)予以加分或扣分,實行每周統計,每個季度公開。居民可憑借加分情況兌換生活用品(加6分起兌換);年終對加減分情況進行分類統計,結合統計結果評選“五好家庭、文明戶、遵紀守法戶”等榮譽稱號;對分值低的家庭進行批評教育,存在黨紀國法的問題依法處理。推行群眾“居民公約”制度。按照居民公約約定,建立“一戶一張卡、一網一個群、戶戶相互監督、友鄰相互幫助”的互相監督制度。
近年來,古寨社區陸續獲得四川省級誠信社區、四川省級基層治理示范社區、四川省鄉村文化振興“百千萬”工程省級樣板村等先進榮譽。
打造“稻香茶韻”延伸文明觸角
敘永縣敘永鎮紅巖村依托萬畝茶山、千畝梯田的優勢資源和望山見水的自然風光,在打基礎、鞏拓貧、謀振興上扎實工作,努力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振興示范村。
紅巖村實施人才回引工程,回引6名鄉賢返鄉創業,聘請“特聘村主任”2名參與文明治理,舉辦青年返鄉大學生座談會,鄉賢靳太均致富不忘家鄉,每年組織慰問村小師生、留守老人,出資120萬元修建1200平方米的村黨群服務中心,持續以賢帶文、以茶育人。每年定期組織開展“文明戶”“好兒媳”“孝心少年”等評選活動,并分杰出鄉賢、自強不息、帶頭致富、優秀青年、致富勤勞、甘于奉獻六個板塊在文化長廊展示村民風采。定期開展移風易俗主題講座,舉辦民俗活動以及文藝展演“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2024年春節期間,志愿服務隊宣傳移風易俗30余次,勸導村民簡辦婚喪喜事20多人次,為鄉村振興蓄積文明新風。
古寨特色、紅巖茶韻、摩尼國學館、傅氏家風館……一個個新風新貌點位貫穿敘永縣縣城,略縮著敘永持之以恒的移風易俗工作成效。全縣現有各級文明村(含涉農社區)192個,各級文明鎮23個,省市文明家庭10戶,縣級以上文明村、文明鄉鎮數量占比分別達到83.8%、100%,推薦獲評各級各類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161人,各級各類新時代好少年44人,廣泛開展家風家教、文明創建、文明實踐活動,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