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6日電 (張延)12月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審議并通過我國“羌年”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殊榮不僅是對羌族深厚文化底蘊的國際認可,更是對北川、汶川、茂縣、理縣等羌族地區長期以來在文化傳承與保護方面所做努力的肯定。

據了解,羌年是羌族一年一度的傳統新年,在羌語中稱“日麥節”或“日美吉”,意為“羌歷新年”“過小年”和“豐收節”。1986年十月初一,首屆在京羌族同胞“羌歷年”慶祝大會舉行,自1991年開始,北川堅持每年農歷十月初一開展慶祝活動,持續三至五天,已經成為北川的一大文化品牌。在此期間,羌族民眾舉寨團聚、祈福驅穢、慶祝豐收,通過參與節慶活動表達對日月山川和自然萬物的尊重,維系著自身與祖先和鄉土的歷史記憶和情感歸屬。2009年,“羌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川作為羌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一直以來高度重視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通過舉辦各種羌年慶祝活動、建設非遺傳承基地、培養非遺傳承人等多種方式,確保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這些措施不僅讓羌年這一古老的傳統習俗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也讓更多的游客和民眾有機會了解和體驗羌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