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1日電(湯雁)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3月31日,成都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在都江堰市召開。大會期間,來自成都高新區、武侯區、龍泉驛區、都江堰市、成都博物館、成都文旅集團等單位的代表分別圍繞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文商體旅融合發展、創新產品供給、促進入境旅游加快發展、培育文旅新場景等主題進行交流發言,展現成都市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活力與實踐成效。
據了解,近年來,成都文旅之路在不斷探索與創新中越發寬廣,展現出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高新區精心打造專業化園區,發揮產業集群效應,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已經形成“步行可達”的協作網絡;落地四川游戲創新發展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游戲版號獲批周期縮短至最快3個月。
作為此次大會的舉辦地,都江堰市則以國際視野塑品牌,打造特色IP強矩陣。該市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天府青城康養休閑旅游度假區加快打造世界級旅游景區、度假區,同時都江堰市持續深化文旅融合發展,做優都江堰放水節等“六大品牌節會”。
武侯區立足全市唯一以音樂為主攻方向的成都音樂文創園,聚焦音樂版權、演藝經濟等重點賽道,以“音樂+賽事”“音樂+旅游”“音樂+商業”融合發展為路徑,打造具有國際吸引力的音樂消費目的地。
龍泉驛區相關負責人則表示,依托東安湖體育公園、梵木創藝區,培育賽演產業、發展賽演經濟,一體推進文化、商貿、體育、旅游深度融合,賽演正在成為賦能城市的新賽道、激活經濟的新引擎。
成都博物館通過實施“一館一策”改革,推動文化事業與文旅產業良性互動發展,成都博物館通過“一館一策”改革,實現游客倍增,外地游客占比超70%。成都文旅集團打造的夜游錦江項目,將詩詞、漢服、非遺等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游船產品、美學市集、巡游表演,構建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水岸主題文化消費空間,成為成都夜間消費熱門選擇。同樣火熱的還有東郊記憶。數據顯示,2024年,東郊記憶舉辦了各類活動超2500場,整體營收超30億元。相關負責人談道,“基于存量空間改造,呈現7大工業文旅空間,構建年輕化、時尚化、潮流化的消費生態,不斷提升國際化、科技化水平,聚集音樂展演、數字文創、潮流時尚、特色宿集等20余種業態。”
大會現場,“創意”含量超高的成都文旅新業態融合發展成果展吸引了眾多參會代表的注意。該展覽以“新場景、新業態、新產品”為主題,設置文創非遺、數字科技、智能戶外和低空文旅四大展區,集中展示成都在低空文旅、人工智能互動裝置、智能戶外裝備、文創產品等方面的發展成果,全面展現成都文旅產業創新實力。
在會議主題展中的多個項目備受關注——宇樹科技生產的Unitree Go2機器狗不僅能提供智能導覽、多語言交互等服務,還能進行人流監控、緊急疏散、危險區域預警等工作,目前在成都寬窄巷子等景區景點均有所應用;四川翔彭智航科技現場演示了無人機配送咖啡,該公司已在彭州市開通15條“云端外賣”航線,年飛行超3000架次;帶上vr眼鏡走進短劇《夢回絲路》,就可以沉浸式感受絲路文化,聚焦“科技+文化”融合創新的唱吧音樂集團,正計劃結合成都歷史名人及文化遺產打造新IP,推動文藝創作與文旅消費雙向賦能。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火爆出圈的紅果短劇《家里家外》也在展覽中亮相。據悉,該劇是以上世紀80年代川渝地區為背景,全程采用四川方言演繹的短劇,目前全網話題量破40億。該劇在四川多地取景拍攝,其中還有雙流區軍工廠家屬院、鍋盔、蛋烘糕等眾多成都元素,讓其關聯的“川渝文化”“蜀地美食”搜索量激增300%,掀起“跟著微短劇去旅行”新熱潮。
據悉,隨著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成都在旅游領域大放異彩,頻頻登上熱門旅游城市榜單。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成都旅游業總體實力保持全國第一梯隊,全年游客接待量達3.06億人次,旅游總收入3732.66億元。下一步,成都將繼續推動文化旅游業向品質化、多元化、智慧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成都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