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仁春在四川省人民醫院辦理捐獻手續。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廣元8月31日電 (李霞 苗志勇)“沒得啥子,我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的事。”8月31日,回歸工作崗位的黃仁春,像平日一樣身著反光背心、頭戴安全帽,冒雨進行污水管網排查。談及自己的善行,這位35歲的小伙顯得很淡然。
黃仁春是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名職工,目前在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負責管網排查工作。4天前,他在四川省人民醫院血液科捐獻223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完成了一場生命接力賽,為一名相隔千里、素不相識的湖北13歲女孩點燃了重獲新生的希望。
黃仁春說,此次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得從13年前的一次獻血說起。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的第3天,22歲的他和朋友在成都市春熙路為災區捐款時,看到不遠處有一輛獻血車,上前咨詢得知,捐獻造血干細胞可以讓血液病患者獲得新生,他毫不猶豫留下了造血干細胞血樣,并加入了中華骨髓庫。
“當時也沒有想太多,就覺得要是自己的簡單行動,能夠拯救別人的生命,該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提及當時留下血樣的初衷,黃仁春這樣解釋道。
13年前埋下的“生命種子”,在今年“發了芽”。今年4月的一天,正在工作的黃仁春突然接到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四川省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的電話,得知自己與湖北某醫院一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配型成功時,他激動不已,沒有半點猶豫,當即答應愿意配合捐獻。“很意外也很驚喜,人海茫茫中,一定是特別的緣分才能配對成功,讓我有機會拯救另一個人的生命。”
接下來的時間里,黃仁春便放下忙碌的工作,規律飲食和作息,積極配合利州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順利完成高分辨血樣采集、體檢、注射動員劑等流程。
8月27日早上7點半,在四川省人民醫院血液科病房里,黃仁春等來了期待已久的“捐獻時刻”。看著鮮紅的血液從手臂緩緩流進血細胞分離機,分離之后的血液再通過另一根管子輸回體內,想著自己的造血干細胞,能像種子一樣在遠方的患者體內“生根發芽”,黃仁春的緊張感逐漸消散。
歷經4個多小時,黃仁春順利完成了捐獻,成為利州區第15例、全國第11896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捧著榮譽證書,他十分激動地說道:“13年前埋下的種子,今天終于結果了!”
一開始,黃仁春的家人和朋友并不十分支持他捐獻造血干細胞。但在他的軟磨硬泡下,大家也從反對轉為支持。
“剛開始我們是擔心他的身體,但他十分堅持,加上后來我們了解到,捐獻造血干細胞對他的健康沒有任何傷害,我們便支持他去做這件事。”黃仁春的妻子羅莎如是說。
黃仁春希望自己捐獻的造血干細胞,能讓患者早日康復,好好享受生活,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參與到愛心捐贈中來,挽救更多的生命。同時,他表示,若有機會,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今后他仍會義無反顧為受助者捐獻“生命種子”。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后,黃仁春很快回到了工作崗位,同事們早已被他的愛心行為所感動。“我們一致決定集體去采集血樣,加入中華骨髓庫,希望像春哥一樣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他的同事李永龍說。
“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獻造血干細胞行列中來,一起攜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廣元市利州區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劉俊介紹,非血緣關系的造血干細胞配型成功概率很低,只有萬分之一甚至幾十萬分之一。中華骨髓庫的庫容量越大,患者找到相合供者的機會就越多,“生機”就越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