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豐村高標準農田。 侯建明 攝
中新網成都3月10日電 (記者 王鵬 岳依桐)“我們村這幾年變化太大了,不僅修通了路,結束了人背馬馱的歷史,還發展起了旅游業。”近日,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永利彝族鄉古路村黨支部書記鄭望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位于大渡河大峽谷入口絕壁之上的古路村,如今正朝著共同富裕的道路邁進。
古路村的發展,是四川因地制宜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生動縮影。2022年召開的四川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作出了以“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為總抓手全面推進四川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部署。

李君介紹村莊發展。 安源 攝
四川省委副秘書長張道平介紹,“五區共興”就是要根據四川省不同區域發展水平和產業特點制定差異化政策,高水平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協同共興。
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盆地周邊山區大部分屬于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脫貧地區、民族地區等發展基礎薄弱、歷史欠賬多。要把這些地方作為重點幫扶區域,加快補齊發展短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以位于川東北的廣元為例,該市正建設脫貧地區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其中,總投資55億元的廣匯物流煤炭儲備基地項目,建成后將成為輻射全省各地的煤炭、鋁錠等大宗商品集散中心。
而“城鄉融合”就是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統籌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現代文明向鄉村傳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形成城鄉共同繁榮新局面。
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云村黨支部書記李君說,依托在成都開的餐館,村民養殖的雞鴨豬等打開銷路,村民增收了,城市居民也能吃到新鮮農產品,這其實也是城鄉融合的一種體現。雖然村莊僅有2000多人,但今年該村集體經濟產值有望突破100萬元。
實際上,近年來四川還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全省城鎮化水平大幅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43.4%提高到2022年的58.4%。據了解,四川計劃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到2035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新型城鎮化。
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代永波此前介紹,四川將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類推進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著力打造特色鮮明、富有活力、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縣城。
據介紹,未來四川將實施縣城特色優勢產業培育行動,推進產業向園區集中,完善產業配套設施,重點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四川推進“四化同步”的進程中,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作用突出。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的高標準農田,近年來采用“稻藥”“稻菜”輪作模式提高產值,3100畝高標準農田實現了耕、種、播、收全程機械化操作,村民們嘗到了農田現代化的“甜頭”。
永豐村黨委書記李雪平說,永豐村與四川農業大學合作,把“科技種糧”發揮在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比如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試驗、耕地質量監測等。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徐芝文介紹,四川省委省政府出臺的《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行動方案》提出要按照一帶、五區、三十集群、千個園區布局整體推進。
談及如何建設高標準農田、守牢建好“天府良田”,徐芝文稱,在摸清家底和完善規劃的基礎上,四川將加快制定“天府良田”建設攻堅提質十年行動方案,細化落實未來十年建設的目標任務,確保逐步將630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