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24日電 (鄒立楊 歐歡 鄧宇)“抗戰時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鐘亮……”日前,在遂寧市船山區特殊教育學校聽障班的主題班會上,學生甚娜娜用到位的表情和豐富的手語動作向同學們介紹嘎子的英雄事跡。

在船山區特殊教育學校,這樣的手語話黨史每周都有。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通過老師指導,該校學生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在無聲世界“聆聽”黨史,感受紅色經典,傳承紅色基因。
面向青少年群體,如何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遂寧以“立德樹人”為價值導向,堅持課程育人,厚植紅色基因,把黨史學習教育與常規教育教學活動緊密結合,為青少年定制“紅色套餐”,確保青少年“四史”學習教育全覆蓋、常態化、體系化開展。
“黨史學習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內容,不能僅停留在一次活動、一場比賽,而要長期常態融入教學活動、融入德育內容,讓黨史智慧、革命精神入心鑄魂。”遂寧市教育和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遂寧立足青少年特點和接受規律,突出參與感、互動性,通過線上線下融合,著力把黨史學習教育做生動、做鮮活。
遂寧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黨史我來講紅色照我心”演講活動200余場,廣泛開展“童心永向黨筑夢新時代”優秀童謠征集活動、新時代好少年推選活動、“歡歌新時代頌歌獻給黨”紅歌傳唱活動、“聽黨話頌黨恩跟黨走”征文活動等,充分展示當代青少年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感恩奮進向善向上的精神風貌。
讓書香浸潤心靈。遂寧350余所中小學在校園圖書館(室)、班級圖書角等場所設立“四史”學習專區,廣泛開展“四史”讀書分享會620余場,近70000余名師生參加主題活動。通過采用沉浸互動的方式,進一步厚植青少年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除了從書本里汲取紅色“營養”,遂寧還采取“實地探訪”的形式,用鮮活、生動的形式讓青少年感受紅色革命故事,在行走中銘記歷史知識、了解歷史脈絡、掌握歷史事實。
連日來,60余所中小學組織近萬名學生走進遂寧烈士陵園、曠繼勛紀念館、蓬南烈士陵園、大英縣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清明祭英烈”活動;組織2萬余名中小學生到蓬溪縣牛角溝紅軍第一村、三家大米勞動實踐基地、象山書院等教育實踐基地開展“紅領巾心向黨”“追尋紅色足跡·傳承革命精神”等紅色研學活動65場。
線下沉浸體驗,線上互動交流。遂寧組織17萬余名少先隊員每周通過以班(團、隊)會、德育大課堂等形式集中學習觀看“黨史我來講,紅色照我心”網上主題隊課,并對學習內容進行討論交流。同時,依托校園電視臺、廣播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開展紅色影視展播進校園、進課堂活動,形成觀紅影、學黨史、頌黨恩、跟黨走的良好氛圍。
規定動作不走樣,自選動作有新意。按照“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思路,遂寧各中小學校還結合校情,創新形式載體、貼近青少年需求積極探索適合青少年的“四史”學習方式方法,推動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
在船山區天宮廟小學,學校將“非遺剪紙”與“黨史宣講”相結合,讓剪紙成為黨史的載體,通過剪紙講述黨的故事,讓黨史學習教育形式真正“活”起來、色彩“亮”起來。
射洪六小每周星期二、四以紅領巾廣播站為載體,由兩名少先隊員講英雄故事,營造學黨史知黨史的濃厚氛圍,讓愛國主義精神引領少年兒童奮斗前行。
為更好傳播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大英縣玉峰鎮小學將廢紙變廢為寶,制作成紙漿畫,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繪制了建黨100周年標識等作品向祖國母親獻禮。
眼下,黨史學習教育在遂寧教體系統已遍地開花。據統計,截至目前,以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為主線,遂寧市大中小學黨史學習教育已覆蓋青少年學生超過30萬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