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10日電 (杜成)10日上午,由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主辦,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營業管理部、中國工商銀行成都分行承辦的“‘憶往昔創未來”——“6.14”信用記錄關愛日主題活動在成都市人民公園內舉行。
主辦方特別設置了徒步環節,現場參加活動的銀行從業者和市民一起加入其中,在模擬打卡長征歷史點位的過程中,開啟征信事業新征程。

據悉,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積極推進覆蓋全省的征信系統建設,累計布設查詢網點372個、查詢機376臺,大力推動網銀、手機銀行等互聯網查詢方式,年均提供征信報告查詢4223余萬份,不斷提升征信服務水平;指導建設四川天府信用通平臺,累計促成融資對接4.01萬筆,金額3575.46億元,高效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征信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征信業已經進入新時代,也面臨新挑戰。中國人民銀行作為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雙牽頭”部門,將進一步提高征信服務水平,加強對企業征信機構的監管,努力培育和發展信用評級市場,積極探索增加征信供給的有力手段,從而在新的時代積極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誠信問題,不僅關乎國民的道德素質,更關涉民族和國家的形象。”中國工商銀行成都分行相關負責人認為,作為國有大型銀行,工商銀行不僅僅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受益者”,更要積極發揮國有大行頭雁效應,在弘揚誠信文化、建設信用體系的舞臺上當好“建設者”。

“現代市場經濟不僅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航星認為,信用是一個經濟范疇,是指以償還和付息為條件的讓渡資本的使用權和借貸行為,它是市場經濟的實質和內在要求,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沒有信用就沒有市場,沒有信用經濟活動就難以健康發展。以此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即征信系統),作為我國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在解決信息不對稱、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有著重大意義,發揮著重大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