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11日電 6月10日至11日,四川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現場會在涼山州、攀枝花舉行。與會代表分4條線路前往涼山、攀枝花考察多個點位。部分參會代表11日走進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鎮甲甲溝村。一下車,代表就被一個現象吸引了:搬遷安置點的每棟新房前后,都有一小塊土地,供村民種植蔬菜。

原來,易地搬遷后,菜地也跟著村民“下山”了。現場負責人介紹,不少村民擔心搬遷后遠離土地,沒法種植日常所需的糧食和蔬菜。這也是前期調研時,村民們反映最多的問題。
甲甲溝村由煙草新村和三峽新村兩個集中安置點組成,采取統規統建方式,共搬遷安置260戶居民。每戶占地300平方米,標配4室1廳1廚1衛1畜圈,家家戶戶配備“微田園”,水電路、通訊網絡和污水處理等設施全面入戶,徹底解決了高寒山區彝族同胞“住不安全”的問題。

據悉,按照“1+3”產業發展思路,甲甲溝村引導脫貧群眾種植傳統水稻、玉米、優質煙葉等1300畝,發展大棚藍莓200畝、紅花椒2900畝、紅葉冬桃2000畝。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3100元提高到8500元。
一串葡萄,一個芒果或者一個石榴,掃掃上面的二維碼,就能查看產地、施肥用藥、生長天數、采摘時間等信息;采購商不用再往返田間地頭尋貨源,只需要在交易展示中心就能完成看貨、下單、預定、送貨上門……

當日,部分與會代表還走進西昌成涼工業園區內的攀西農特產品智慧運營中心,領略了攀西農業“最強大腦”的智慧。
在中心大廳里,滾動的農產品交易大數據、網絡主播帶貨、特色農產品集中展銷等線上線下元素讓人目不暇接。中心以“大宗交易、智慧管理、品牌建設、產業融合”為驅動,正加快形成“特色產品集散、農業服務集中、線上線下集合”的運營體系,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綜合性服務平臺。

西昌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心以“大涼山”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為依托,全力提升會理石榴、雷波臍橙、鹽源蘋果、西昌葡萄等特色農產品品牌效應,形成“區域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的品牌矩陣,輻射帶動攀西地區特色農產品抱團出擊。
家家戶戶的墻體和配電箱上,到處是與農耕等相關的墻繪;農家小院內,陶藝、畫板等一字排開……步入攀枝花市鹽邊縣紅格鎮昔格達村,參會代表便被該村的村容村貌吸引。據悉,2012年以來,該村集體經濟實現總收入3700萬元;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萬元。

“這一切都是從盤活閑置農房開始的。”昔格達村黨支部書記楊佐元解釋了昔格達村成為文化田園旅居康養村的密碼。該村村民曾經主要收入是外出務工。2012年前后,經村民大會討論同意后,村兩委決定,把村民外遷和外出務工而形成的94套閑置農房盤活利用起來,建設精品民宿。同時,利用當地特殊的泥土材料,培育鄉村文旅產業。
經過近八年培育,昔格達村已形成文化創意、研學教育、康養民宿三大主導產業,每年吸引當地中小學生3萬余人以及50余所高校師生前來寫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