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16日電(尼瑪初 湯葛索 朗仁青)“有了這條路,我們的藥材銷路好了,價格也漲了。”四川阿壩州壤塘縣吾伊鄉修卡村一條寬敞的水泥路如絲帶蜿蜒在山梁上,村民甲木初騎著車行駛在剛剛建好的村道上,準備把這幾天夫妻倆挖的130余斤甘松賣到壤塘縣城里。
連綿的青藏高原山脈將修卡村分割成了一個個小寨,全村僅121戶611人,卻分散在七溝十二寨中,自山腳仰望山頂只能隱約看見一座座民居在山林中若隱若現。

“以前只有一條窄窄的羊腸小道,出門全靠人背馬馱,想上一趟鄉里要花上半天的功夫。”談到曾經的“出行難”修卡村支部書記羅得唏噓不已。為了改變群眾貧窮面貌,從“搬出來”到“做產業”壤塘縣想盡了辦法,卻成效甚微。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村民都離不開山坳中那1120余畝肥沃的土地,及53000余畝的草場。
“群眾搬不下來,那就把路修上去”。2008年,全村的第一條村道,由227國道一路修到修卡村10戶群眾家門口,就此為“七溝十二寨”修村道的浩大工程拉開了帷幕,在脫貧攻堅期間該村更是迎來了修路的高峰期,僅8年就修建了10條村道。10年間壤塘縣在海拔3300米的高原筑路總長30余公里,惠及121戶牧民出行和生產生活的11條幸福天路,昔日“羊腸小道”轉眼變成了寬敞平整的水泥路。

一條路就是一條經濟帶,路延伸到哪里,經濟就發展到哪里。2018年修卡村利用村里的土地種起了紫土豆,開發出了紫土豆鍋巴,銷往成都、浙江等一線城市,僅2020年該村就增收30余萬元。
“山上的牛越來越少了,我們卻越來越富裕了”村民德白感嘆道,耕作愈發機械化、藥材銷路愈發暢通、群眾觀念不斷在更新......隨著11條村道的正式貫通,壤塘縣修卡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質”的轉變。不少群眾自愿放棄了山里過“風吹雨淋”的日子進城務工,德白就是其中之一,往返1.5小時的車程讓村民實現了顧家掙錢“兩不誤”。
近年來,壤塘縣的交通迎來了重大變革,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015.383公里,不僅實現了100%鄉鎮、100%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的目標,還成功創建為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