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22日電(劉彥嵐 尼瑪初)7月21日,壤巴拉生態跑山雞養殖示范基地中,王德海提著裝有玉米粒的口袋走進雞舍,只見山坡上、樹林里鉆出一只只跑山雞,爭先恐后地跑向半山腰的雞舍中“開飯”。看著跑蜂擁而至的山雞,王德海一邊將玉米粒和水分別倒進飼料桶內,一邊檢查著每一只雞的健康狀態。
對壤塘縣蒲西鄉伊里村而言這里的每一只雞都是寶,伊里村屬于半農半牧村,面對“山上草場小,山下土地少”的困境,2020年該村立足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土地資源,結合實際,緊緊圍繞養殖產業做文章,依靠省里對口幫扶單位省科技廳,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在村里的山坡上建起了占地約13畝的生態跑山雞養殖示范基地,村里除了每年能收益每畝450元土地流轉費,還能偶爾在基地務工拓寬了收入渠道,學習了實用技能,激發了農牧民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成為了壤塘縣伊里村振興的好途徑。

“以前是需要我們自己送技術上門,現在許多群眾來基地問我們一些技術上的問題。”王德海說道。王德海、韓紹忠不僅是該基地的管理人員,他們還負責著村里的養雞技術指導工作,去年該村在建立基地的同時為有意向養雞的60戶群眾發放每戶20只雞,帶動周邊群眾加入到養殖業中。
“聽說我家小飯店的雞都是自家養的跑山雞,生意越做越好了。”瑪娜一家在317國道邊上開了一家小飯店,村里發放的跑山雞成為了小飯店的招牌菜,吸引著過往游客來品嘗,僅去年小飯店就增收1萬余元。
如今,1600只跑山雞成為村里的“新產業”,帶“活”了該村的產業發展之路。
“把飼料和水備好就可以了,又不耽擱做其他事兒,特別好養。”村里發放的20只跑山雞成為了宋地絲甲增收的好渠道,2元一個的雞蛋及100余元一只的跑山雞讓他去年增收了2000余元。

近年來,壤塘縣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遵循“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的產業總體發展思路,堅持綠色生態發展,圍繞“糧、油、菜、藥、畜”等產業重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合理優化產業布局,積極發展現代農牧業和生態農牧業,推動壤巴拉高原雙低油菜產業園、生態蔬菜產業園、牦牛產業園、林下經濟產業園和傳統特色農作物產業園建設,構建“5+N”生態產業體系,推動高原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完)